白立芹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桑澗鎮桑澗小學 安徽 滁州 233241)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結果,著重于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卻忽視了學生對于“學習過程”的需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種被動的學習條件下,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低下,不能全面理解并掌握教師所傳授的語文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體驗式閱讀教學彌補和改善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和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體驗的平臺和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吸取教師的傳授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新時期,為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閱讀體驗的積極性,應積極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加入到閱讀情境之中,進而激發學生的體驗興趣,從中吸收更多的知識點,這對于小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意義重大。
創設情境時,其一,要創設直觀性的情境,執行時,要求教師要帶領學生去瀏覽、采訪、參觀與調查等,要求學生要做到身臨其境,進而開展真實性的體驗。創設直觀情境時,要求教師應具備高度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及時處理好各類突發性事件。其二,教師可借助部分媒體、信息技術來構建虛擬情境,通過一定的演示來激發學生參與體驗式閱讀的興趣。
例如在閱讀《烏鴉喝水》時,為激起小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平臺來創設“烏鴉喝水”的電子情境,讓學生通過觀看“烏鴉喝水”的視頻,從中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啟發效果。通過趣味性情境的體驗,可從心底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能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這對于小學生成長而言意義重大。
文本語言是承載作者情感及意義的載體,在閱讀中需要從語言出發,對語言進行品讀、體味,使語言的媒介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教學中主要有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內容,對語言進行品味需要對這四種方法進行靈活的運用。其中,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會將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時間用于學生的閱讀,這一做法雖然有點絕對,但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要想對語言有一個深入的體驗,就需要將讀作為基礎,但是在讀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讀包含有范讀、朗讀、默讀、誦讀等種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文本的具體類型、語言特點去選擇讀的類型。主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之前,需要明確閱讀目標,增強學生閱讀的層次性與節奏感,讓學生對文本語言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品味。比如《放飛蜻蜓》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播放蜻蜓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再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重點朗讀,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對課文進行復述,對描寫蜻蜓的外觀與動作的語言進行品味。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強制的手段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卻普遍反感這種教學方式,只能被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熱愛表現的特性,結合語文課本內容,開展有趣的體驗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也可以加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比如,在在閱讀《和氏獻璧》時,為讓學生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可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分別扮演文章中卞和、厲王、武王與文王等各類角色,讓小學生認真琢磨每個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閱讀,利于更好地把握閱讀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接著,我向他們詳細講解各個人物的形象特點,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上臺進行演繹,坐在臺下的同學都被臺上的表演所吸引,深刻感受到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這樣,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也加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促進了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及情感。
問題是激發學習好奇心,開啟學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相關的閱讀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分析課文,這不僅有利于轉換傳統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助于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認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時,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了如下的閱讀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小云雀和她的媽媽首先飛到了哪里?討厭的風沙和貧瘠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森林有什么重要作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進一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通過設置相關的閱讀問題,不僅轉換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深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認知,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新時期,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實施,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與實際興趣選擇合適的體驗模式,強調閱讀體驗的趣味性與輕松性,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興趣,是提高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