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城西實驗小學 浙江 青田 323900)
“問題“中一般包含三個最基本的成分,即給定信息(通過問題描述,給出具體的有關問題的條件和信息)、目標(即學生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需要達到的某種狀態)、障礙(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需要克服和面臨的因素等)“問題鏈”是在單個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有計劃、有條理、有步驟的設計,將這些問題以某種內在的形式組合到一起,形成目標結構群,讓學生在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的閱讀、分析、思考等的實踐中,通過對問題中的給定信息的閱讀,結合文本內容,突破問題中的障礙信息,最終達到目標階段的范圍的過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知識獲得、材料收集、情感獲得等的重要手段,而這些學習資源的收獲,需要教師通過有效地“問題鏈”的設置,讓學生在具體的解答過程中,逐漸提煉和凝結問題導向,最終獲得對問題的形象而系統的認識體驗過程。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有效地構建“問題鏈”,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
在閱讀實踐中,問題的設置首先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通過這個突破口,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題,通過這個突破口,學生能夠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發展走向和脈絡,通過這個突破口,學生能夠有效地凝練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其背后的教育意義,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鏈,找到一個又一個的突破口,并將這些問題系統地組合起來的時候,就形成了對文章的形象而生動的認識體驗過程,達到了對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等的有效提煉和把握。
例如在學習《贈劉景文》的實踐中,教師利用點狀問題鏈的設置,“荷盡、菊殘?”,荷、菊各是什么意思?盡、殘呢?已無、猶有呢?擎雨蓋、傲霜枝又是什么意思呢?荷、菊的意思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難度,“盡、殘”,則需要通過學生的具體分析和思考才能夠得到有效地理解和體驗,古詩閱讀結合故事的對仗、押韻等特點,因而成對問題組合成問題鏈,在問題鏈的組合驅動下,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文本的思想情感展開深入的理解體驗過程。在對這些問題點的融合貫通的認識體驗中,學生能夠形成對閱讀文本的形象而生動的認識體驗過程。
點是突破口,由點到面,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在對點的突破中,輻射對文章的面的認識,并在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認識體驗過程中,形成對問題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吸收和理解,并在具體的吸收和理解體驗的過程中,達到對文本的主題脈絡的走向的系統的認識,使學生在對問題鏈的系統化的認識體驗中強化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例如在學習鄭振鐸先生的《燕子》一文的實踐中,文章重點描繪了有關燕子的外形、活動等內容,因而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烏黑光亮”、“俊俏”、“剪刀”分別是寫燕子的什么?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看到了燕子的哪些特征?作者從哪些方面對燕子的活動進行了描寫……,教師抓住文章的主題脈絡,設置問題的時候,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因此,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首先將文中的某個關鍵性的句子分成幾個點狀問題,由對點的分析擴大到對句子的理解,再在句子的組合過程中,形成對語段的理解、甚至達到對語篇的理解等。在點、線、面結合的閱讀實踐中,形成對文本的高效理解體驗。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通過稍加思考就能夠融匯領悟的問題稱之為表層問題,而深層問題是建立在表層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由表及里的深層挖掘和思考,使學生在對問題鏈的具體分析、有效認識的基礎上,形成對文本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體驗。
例如在學習《匆匆》的實踐中,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結合文章中的內容,提出表層性的能夠驅動學生的認識體驗的問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作者描寫了哪些意象,透過這些豐富的意象,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深意?作者為什么會“頭涔涔,淚淆淆”?我算著“八千多個日子”從我的手中溜走會想些什么?這個詞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系列由表及里的問題鏈的回答、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克服了重重困難,并在具體的問題探索的實踐中,形成了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的理解體驗。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中,通過構建精準的“問題鏈”,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學生必然需要展開具體的問題探索實踐,而學生的認識和思維也在具體的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展和促進,從而使閱讀學習的效果在學生的有效參與的體驗中得到鞏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