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嬌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意蘊深刻、藝術技巧極多,對于中學生學習博大精深的語文文化有著重要引導作用,同時也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因其精致的結構、多樣的手法、深邃的意義,而成為中國短篇小說史上的典型之作,也成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必讀篇目。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十幾年,但是實際教學中貫徹得并不是很好。考試分數成了教育的第一追求,在這種功利性的教育之下,學校教育很難貫徹多元化的教學解讀方案而只是追求那個“正確答案”。但是教育者始終不能忽視語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根本上理解魯迅的文章。要真正貫徹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避免學生的學習模式僵化,可以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學科素養的提高與教學方法的改進三個方面入手。
很多學生不喜歡魯迅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課堂死板僵硬,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對課文的理解僅僅限于教師的講解而自己沒有深刻的體會、浮于表面。課堂應該交給學生,學生應努力克服對魯迅文章的排拒心理,走進魯迅,積極、主動、自主探究文章的深層意蘊,在學習中提升修養、獲取知識。教師的教只是處于輔助地位,應該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行得出多樣化的回答,這才能達到教學目的。盡管中學生閱讀時間有限,教師仍應該鼓勵學生多閱讀魯迅文章。要想深入了解課文,就得聯系魯迅生平、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與其他有著相似主題的文章相貫通,這樣才能對課文有相對深刻準確的把握。
在《孔乙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應該將課堂主體交給學生,而不是為了傳授盡可能多的內容而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巧妙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積極探討多樣化的答案。在一些名師教學課堂中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如夏斌老師在《〈孔乙己〉探究性學習教學案例及分析》一文中,圍繞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他最后一次來喝酒的時候沒有體面地穿上長衫呢?他的長衫哪兒去了?”展開全文,提出“孔乙己為什么要穿長衫?”、“有沒有人愿意幫助孔乙己?”①等問題,教師在整節課中只是引導總結,基本都是學生自主討論探究,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吸收知識。再如骨干教師顏運靜發表的《〈孔乙己〉教學實錄》大膽革新教學方式,設置“‘孔乙己小檔案’、‘給孔乙己塑像’和比較‘孔乙己與范進’”②幾個環節,讓不同思維水平、理解能力的學生都能有話可說,對同一個問題預設多種答案,學生的回答也很出色,整個課堂學生收獲頗豐。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要想讓學生正確解讀課文,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素養、鍛煉能力,教師自己就必須能夠正確把握課文。要想正確講解《孔乙己》等魯迅的深奧文章,教師首先要多讀魯迅的書籍,對魯迅的寫作風格、語言特色、思想內涵等有深刻的了解,對魯迅作品中涉及到的時代特色、歷史背景也要有相關的了解,這樣在教授課文時才能胸有成竹,放任自由地教授課文。如果語文老師能夠對魯迅作品形成系統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觀點看法,也就能夠多樣化地看待課文知識,對學生提出的多元化看法也就能夠包容,而不是強制性地以固定答案取而代之。
另外,教師要經常關注一些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目前學術界《孔乙己》的研究很少會傳播到語文學科教學中,每年都有大量研究《孔乙己》的論文發表,然而語文教師卻很少得知。有些學術界人士目前也致力于魯迅思想在中學生中的傳播。語文老師應多閱讀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選取適當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盡管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如果語文學科教學一直保持裹足不前、封閉僵化,便很難有前進空間。
同時,教師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學術研究,在語文教學備課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具備將艱深科研成果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的能力。《孔乙己》科研成果不是拿來就可以教授的,還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情的分析,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做出正確的課前判斷,選取適當的內容貫徹到教學中去。
教師教授課文時應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對于《孔乙己》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潛心閱讀,以讀促進課文的理解。《孔乙己》這篇小說本身就包含深刻的意蘊,學生對于多重敘事視角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引導學生朗讀,可以運用齊讀、默讀、比讀等促進閱讀效果。其次,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勾連起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相似的文本間進一步領悟同異,得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上文提到的顏運靜老師的《孔乙己》教學,就是將《孔乙己》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讓學生對讀書人的命運有更深的了解。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找一個新穎的切入點,好的切入點對引領整個教學有重要作用。整個教學環節中問題的設置也處在很重要的地位,問題間要互相勾連成一個整體,互相成為一個系統,并且要難度適中,能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
魯迅作品語言向來以不規則著稱,同時也很難理解,對語言的賞析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孔乙己》中就存在這樣的例子,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對好的詞語句子進行仿寫,以詞的奇崛來透視深層含義,進而起到拓展文意的作用。教師應打破傳統,讓學生多探索、多提問,并且可以在課堂中融入現代教學技術。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倘若加入一些音像、圖片、資料,就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習效果。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學中,就可以播放相關的話劇、舞臺劇,讓學生在動態音像中獲得更深的理解。
每一個語文教育者都肩負著教育的重任,用經典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是教育者們共同的目標。閱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新課程改革以后,語文閱讀教學便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魯迅的作品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本文根據教學現實狀況,以《孔乙己》這部代表性的作品為例,提出了一些語文教學中的對策。魯迅文章的教學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更多教育者的辛勤付出和積極探索。只有這樣,魯迅先生在作品中所弘揚的民族品格才能深入人心,學生最終獲得精神的提升與發展。
注 釋
①夏斌:《孔乙己》探究性學習教學案例及分析,《語文天地》,2012年第10期,第7-8頁.
②顏運靜:《孔乙己》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Z2期,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