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濤 王 瑋
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依據法律,遵循規律,結合實際,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1]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語不僅有利于個人能力的提升,主流社會的融入,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有更大作為,更有利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和可持續發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要想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國語表達,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文學教育都必不可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藝術的語言,是經過文學大師精心鍛造和提煉過的語言,是語言運用的最高形態。借助漢語言文學閱讀,少數民族學生不僅可以擴大詞匯量,接觸到最為豐富的語言現象,而且還能夠體驗到最為簡潔精確、豐富優美、典雅深邃、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進行模仿和輸出;另一方面,文學還是文化的載體,是有關一民族的思想品格、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社會變遷等等最為細致入微、豐富具體的形象化體現。借助于對漢語言文學的閱讀,少數民族學生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增強鑒賞能力,提升人文素養,而且還能夠開闊視野,克服所謂的“文化休克”、“文化震蕩”等現象,提高漢語言交際能力。
然而在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卻存在著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將著眼點放在表達能力的培養上來,過于注重文學史知識學習等問題,這就導致后續教學任務安排比較僵化、教條,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課堂主要呈現為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交流溝通,學生的國語表達能力,無論是口語表達能力還是書面表達能力,所能得到的鍛煉都十分有限。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探討,如果我們將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學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定位在國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上,那么我們可以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成教學目標?
戲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語文教材中所面對的其實是戲劇這門綜合藝術的起始——劇本。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為學生先進行一些相關戲劇常識的普及和作家作品的介紹,然后分析劇本的思想內容、語言藝術特色以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如此,把戲劇教學課上成了文學批評鑒賞課,以教師講授為主,抹殺了戲劇本身的趣味性,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戲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生性活潑,表現力強,如果我們將戲劇這門綜合藝術進一步還原其舞臺藝術的本色,變教室為劇場,變講臺為舞臺,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分工合作,查找資料,仔細閱讀劇本,反復揣摩人物的性情和動作,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尋找道具,準備服裝,布置劇場等等,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如此就將課堂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游戲場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性,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口語和肢體表達能力。
此外,在學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戲劇常識之后,我們還可以讓他們嘗試對一些劇本根據自己的民族習慣和特點進行改編,轉換成本民族的故事,亦或對一些其他文學體裁的作品進行戲劇改編,進一步感受戲劇與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的區別,鍛煉其書面表達能力。
我國是“詩的國度”,在教育上也歷來重視詩教,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學習詩歌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提升國語表達能力來說十分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在少數民族學生的國語教育中卻比較重實用主義而輕詩歌教學,或者即便有詩歌教學卻大多僅是注重朗讀和背誦,對于詩歌深層的理解與鑒賞卻很難達到。這就導致少數民族學生無從真正體驗、感悟到詩歌語言的歧義、含混和精妙。
在詩歌教學中采用語境還原的方法,讓學生將整首小詩還原為一個小故事,設身處地地思考和想象詩歌產生的特定語境,在理解、體驗、感悟中恢復詩歌語言與語境的關系,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在講授李白的著名詩篇《靜夜思》時就可以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想象在怎樣的情境之下詩人寫下這首詩?將月光看成霜,在什么樣的情境之下才比較合理?如此便避免了教師千篇一律、機械式的地給學生介紹詩歌的內容大意,真正在少數民族學生與詩人的情感交流和心境的呼應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闡釋源自個人的經歷與民族文化傳統等等,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筆者看來,既有必要讓學生理解詩人創作此詩時的特殊語境,也有必要激發學生從自己當下的生命體驗出發去理解詩人的創作。
而且,在詩歌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選擇改寫、仿寫、創作的方式,進一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鍛煉寫作能力。所謂改寫,如上所言,可以將一些詩歌改寫成小故事,也可以將古詩改寫成現代詩,將現代詩改寫成古詩等等。而仿寫則可以讓學生仿照詩人的題目、表達進行書寫。比如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就可以讓學生沿用此題抒發自己對于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詩人,學習寫詩,對于推敲字詞意識的養成、想象力的培養、美感的啟蒙、藝術品味的提升、精神的陶冶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的生命表達和學習的熱情。
小說是傳統語文教學中最容易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個部分,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也同樣如是。小說以其曲折離奇的情節、生動復雜的人物、身臨其境的體驗誘使著孩子們主動、忘我的閱讀。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表達能力,除了讓他們復述故事情節,談論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寫作讀后感之外,我們該如何引導這么一群覺得自己讀了并且饒有興致地讀完作品的學生?如何才能讓他們超越簡單地對故事趣味性的追求,進一步深入文本,領悟小說背后的深層含義和語言魅力?筆者認為設置問題導讀,借助問題鏈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展開思考,不失為一個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辨力和表達力的好方法。
以馬克·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為例,在上課前一周就會提前發給學生如下導讀問題:
1、閱讀全文,畫出思維導圖,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故事,并闡述你對本文的觀點。
2、本文采用了什么敘事視角?是如何結構全文的?
3、兩兄弟的賭約是什么?“我”緣何成為他們打賭的對象?
4、“我”為什么會取得成功?
5、思考金錢在本文中的作用。
6、本文中的英國形象建構。
7、本文中的美國身份認同。
8、馬太效應。
9、從神話-原型批評的角度分析本文的深層敘事結構。
要求學生在課前先行批注式閱讀全文,查閱字典,畫出思維導圖,在課上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故事并闡述自己對這篇小說的觀點。借助學生的小說內容復述和觀點陳述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情況以及相關文化觀念等,并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文化觀念適時進行引導,切入文本分析。課堂討論主要圍繞導讀問題進行,課后則要求學生圍繞其中一個小問題梳理、寫作一篇有理有據的論述文章。如此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為四大題材,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議論、抒情,無所不包。雖然不似詩歌語言那般凝練雋永,小說情節那般生動復雜,更沒有戲劇的激烈矛盾沖突,然而卻能以小見大,縱橫捭闔,形散神聚,意境悠遠深邃。借助散文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俯仰天地,增長見聞,開闊眼界,感悟生命,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創作時,貼近生活,自由表達情感,學會選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2]然而,在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教師的側重點卻在賞析,少數民族學生因為語言基礎本來就弱,導致教師無論如何引導,希望學生能夠入情入境,理解作者,感悟思想,揣摩文句……然而實際效果卻是學生很難亦步亦趨。將散文教學側重點放在創作上,選擇能夠引起少數民族學生共鳴的名家散文,將其作為寫作典范,引導他們在文本的閱讀解析之中學習寫作技巧,我筆寫我心,注重應用,在筆者看來不失為一個調動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式。
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寫父親的散文《背影》之前,可以首先讓學生想想自己的父母親,如果自己寫一篇有關父母親的散文會如何寫?待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發現原來可以僅僅借助一件小事,描寫父親的一個背影,就能夠透露出父子深情,然后讓學生仔細回憶,選取生命中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小細節、一件小事,透過一個方面來描寫自己的父母親,或生命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摯愛的人。如此,便讓學生深入自己的生命存在,學習如何細膩生動地表達自己的生命情感和日常生活。
總之,為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國語表達能力,在文學課堂中我們可以將重點從鑒賞轉向應用,以排演改編、語境還原、問題引導、讀寫一體等各種研究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思辨能力,激發生命表達,增強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學好國語,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與其他各民族增強交往交流交融,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最終達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