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琳竹
(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9)
2015年9月學院下發文件,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領導班子成員及各院系領導為成員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推進此項工程。并在全院范圍內外派教師參加傳統文化師資班的學習。
最初以國學試點班形式進行國學教學,經過三年半的探索發展,“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形成了以國學教學、孝心作業、傳統文化特色活動、國學社團四位一體的開展模式,旨在引導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1 理論教學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國學課程是學院特色課程,經過3年多的教學研究,現已編制完成《國學課教學大綱》、《國學課校本教材(學生用書)》及《國學課校本教材(教師用書)》。實現了全體新生第一學期接受國學課教學,共40學時,1.5個學分。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思想相結合,將深奧的國學知識轉變成簡單、生動的表述,以“在課堂互動中明事理,在情景演練中學力行”為編制原則,強調課程的生動性、有效性,寓價值觀引導于淺顯易懂的課程中。課程內容涵蓋:孝、悌、謹、信、明志立志、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方面內容。力求培養理想崇高、志向堅定、孝親尊師、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文明和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追夢人。
為配合國學教學,同時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新生入校第一學期早讀國學經典,如:《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大學》、《中庸》、《禮記學記》等。在誦讀中感受先哲圣賢情懷,體悟民族力量,撐起人格脊梁。
2.2 “孝心作業”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全院學生在校期間的寒暑假,學院會布置一個特殊的作業——“孝心作業”。“孝心作業”將學校教育與家庭孝道實踐相結合,是國學課程的延伸與踐行,旨在促使學生落實孝道,力行感恩之心。每年參與“孝心作業”的學生達萬余人次。
“孝心作業”中學生將每天的孝心孝行記錄下來,并以總結的形式感悟升華。有同學在“孝心作業”總結中寫到“上了國學課后,我從根本上了解了如何去與父母更好的交流和明白如何盡孝”、“聽之前與聽之后完全是兩種態度,以前在家輕易就發脾氣,現在對父母尊重有加”、“感受到了孝篇帶給我的快樂、希望與溫暖,多了些誠信和仁愛,建議我們都勇敢地做一位有道德有志氣的人”。通過國學教育,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由內而外發生了變化。
學院將“孝心作業”納入評優工作,每學期評選出孝行突出的孝心青年,并在全院表彰大會上進行表彰。“孝心作業”不但將國學教學帶入家庭中,也是國學教學的成果展示。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孝心青年,為其他同學樹立了道德的典范,學習的榜樣。有家長寫到:“希望學校多布置此類作業,對孩子幫助很大。”“我是文中孫茂玉的媽媽,看到兒子在文中的一段話,眼淚控制不住的流了下來,非常感動,我的兒子長大了,感謝老師們對他的教育,讓他懂得了感恩。”“孝心作業”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開展傳統文化特色活動,感受民族文化內涵。為使廣大師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民俗文化魅力,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學院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如:粽意端午、清明懷古等,以及大型國學知識搶答賽等傳統文化特色活動。
2.4 發展國學社團,培養踐行傳統文化優秀人才。國學社員有200余人,均為接受國學課程教育,修身嚴謹,力行圣賢教誨的學生。除開展社團內部活動外,社團成員承辦或協助學院開展各項大型傳統文化活動,進行優秀電影展播,并組織排演以展現古禮、古代文化為主題的舞蹈、儀式、舞劇等,如:開筆禮、禮儀之美、重回漢唐、孔子“執羽舞”等,以各種形式把優秀傳統文化帶給廣大師生。國學社員的良好表現,得到了領導、老師、同學的認可,他們既為廣大同學樹立了優秀榜樣,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同時是“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推動的有力助手和生力軍。
3.1 學生是教得好的。為掌握“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的具體實施效果,學院對各院系學生進行了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國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國學教師的評價、國學工作的滿意度、工作建議、個人感受等內容。
問卷調查中有同學寫到“以前我覺得是把好吃的好玩的給父母,那就是孝,其實我錯了。現在我心中的孝不是那樣的,應該是每天給父母一張笑呵呵的臉,父母要是看見我難過他們也會難過的。不要說父母不愛聽的話,如果叫我去做事不要說‘等一會’,因為就等這一會,我可能會忘記。不要做老是讓他們擔心的事,說我時不要頂嘴。”
從調查結果統計分析中能夠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國學學習對自己有很大幫助,有想要學習的愿望。對學院“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持支持與認可的態度。學生是教得好的。學生的變化和家長的認可,也為學院持續不斷地推動國學工作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3.2 培育學生是全院教師的共同責任。國學教育不僅關系學生個人的成才,也影響家庭的幸福,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社會的和諧。學生思想上變了,行動也會隨之改變,從學生的眼神和言談舉止中能夠感受到悄無聲息的變化。但十幾年養成的習慣改變起來有難度,容易反復,在求學的過程中更是會接受到來自不同老師、不同價值觀的引導,這更加劇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反復。
因此國學教育需要時時提醒、常常督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將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終達到讓學生形成自覺自律行為的目的。但這是僅僅幾個德育、思政類教師所難以實現的,必須發動全體教師,勤于教導、善于教育,抓住機會教育點,以正確的價值觀時時影響、處處提醒,方能達到目的。
培育學生是全校師生的共同責任,學院未來將加大對教師的思想政治培訓力度,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使得教師能夠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真心實意地培養學生。
3.3 加強傳統文化環境育人。環境是育人的隱形課堂,校園環境和氛圍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未來將加強傳統文化環境育人,增設傳統文化圖片、標語、標識、展板等內容,構建一種會“說話”的校園環境,讓校園的一景一物都傳遞出國學育人的教育理念,實現國學潤育。
3.4 認清教育的主體地位。在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締造中國夢的偉大時刻,傳統文化也在我國全面復興。社會及團體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各展風采。一些團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往往流于形式,表面很熱鬧,但雁過無痕,無實在意義。
學院“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基于夯實的教學。沒有扎實的教學及學生的成長,其它活動的開展猶如無源之水,后勁不足,終有流盡的一日。一支穩定、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就是國學教學的基礎。學院現階段的國學師資隊伍還比較單薄,未來將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保證“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的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