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昌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周鹿鎮馬周小學 廣西 馬山 530603)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以“中規中矩”為主要模式,部分教師都認為只要學好語文教材上的知識,學生便能學好語文,學生的素養則能得到提升。但實踐證明,語文教材主要為教師提供教學的主要方向和大綱,要保證學生能夠充分吸收及延伸知識,則不能只依靠教材,否則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素養和能力培養。在教育部提出的新課程教育標準中提到,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開發全新的語文學習課程,創新開展各類語文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在多樣化環境中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意識,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引導學生從課本學習中走向實踐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礎。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我國目前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以全面發展為發展核心,其中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能力三方面,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學習精神、責任精神、實踐精神以及生活精神六個方面。目前我國的學生發展核心素質更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實踐精神以及合作參與三方面的能力。因此語文科目的校本課程開發,更具有獨特的優勢,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視為核心能力的培養,全面的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校本課堂。
2.1 找尋資源。提到課程開發,教師的第一想法就是“沒有課堂資源,什么途徑確定合適課堂資源”。經過實踐應用及觀察發現,在部編人教版的語文科目教材都按照專題學習的,每個單元板塊都有著課程資源,特別是綜合單元這一板塊,更具有靈活性,其中更蘊含豐富的課程資源。在我國的南部地區,有許多學校都根據“書香”“文學”進行小學語文的校本課程開發,使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能學習到不同程度的古詩詞等文化著作。此外還可以根據民族、祖國、地域等開發其他課程資源,只要認真的觀察就能找尋到大量的課程資源。
2.2 搜集資源。在開發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明確課程主題,以課程的主題為切入點,搜集一切與主題相關的其他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同時在搜集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整理資料,對于資料要認真的選擇,去除不具備教育意義和價值的資料,選擇最能體現出課程主題的資料。此外,要展開大規模的搜索范圍,多個角度出發,搜集多方面的素材,這就才能更加豐富課程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教師的視野。
2.3 做活動。圍繞著課程主題進行活動開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教師可指定出詳細的課程教育方案,把控好整堂課程的活動流程,還可以把活動在細劃分為多個小活動,使每個小活動都能明確的教學目標,經過教師的嚴格把控,使活動有序的進行開展,在此過程中更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例如在組織學生開展“東坡居士”的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分步活動教學,首先讓學生搜集蘇軾的個人成就,了解蘇軾的成就以及人物特點,再搜集蘇軾被貶的經歷過程,了解蘇軾整個人生,最后在朗讀蘇軾的詞作,使學生們都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以及精神。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合作精神,從而使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開展建設中,要不斷充實完善課程的內容,使其能夠符合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以及選擇,將學生作為課程發展的核心,細化校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校本課程開展目標是為了能夠提升每位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校本課程應該具有選擇性,開展不同門類的課程內容,能夠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內容,這樣學生才能選擇適合自身的校本課程內容,發揮出自身的真正特點,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不斷的堅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小學語文的校本課程。在教育部的所提出的新課程教育標準下,發展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將核心素養作為校本開發的理論依據,能夠讓每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