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舒芳
現代社會中,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網絡文化便是網絡技術和互聯網迅速普及下的催生物體,網絡語言則是體現網絡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
由網民創造的網絡語言是在網絡中用于交流的一種媒體語言,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1]它被廣泛運用于各種互聯網應用場合,并逐步滲透入現實生活當中,對人們的思想生活具有一定影響。
網絡詞匯最初是英語的專利,但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在網絡中得到了良好的融合性,中國的網絡詞匯一方面借鑒了大量的英文網絡詞匯,同時在本土語言中網絡語言的數量種類也層出不窮。網絡詞語是新詞新語的組成部分或延伸,是新詞新語研究的重要研究對象。[2]本文就英漢網絡詞匯進行分類闡述,并探析其特點以及存在的意義。
這類詞匯因為只涉及到簡單的表情符號和其他象形圖畫,可視為是世界范圍內通用的一種網絡語言。我們最熟知的表情符號(emoticons)有^_^表示微笑,^_^|||表示非常尷尬。除開這些面目表情,思維活躍的網友們也開始用各種符號來表達成表情之外的含義。例如,{ }或者[ ]仿佛張開的雙手,表示的而是一個熱情的擁抱(hug)。網絡交流不同于面對面溝通,它中間隔著屏幕,如果只用簡單的網絡文字詞匯進行交流便無法觀測到對方的表情,表情符號和其他象形圖畫的出現大大彌補了文字語言的不足,傳遞了交流者們的情感,從而為網絡互動環境增添了靚麗的色彩。
如果說象形圖畫型的網絡詞匯放之四海而皆準,那數字化網絡詞匯在意義上則是根據各不同的語言會產生一定的差異。但有一點在中英文的數字化網絡詞匯中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詞匯都是根據與數字發音類似的詞匯意義而創造出來的。在中文里面,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555音同“嗚嗚嗚”恰似哭泣的聲音,5201314是“我愛你一生一世”,在情侶間的使用屢見不鮮。相對而言,在英文當中更多的是只用單個數字代表單個單詞,例如4代表for,2 代表to或者too,但經常會與一些字母進行搭配表達完整的含義。
中英文中的諧音式網絡詞匯都非常多,相對來說,中文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潛在意義更為深厚。中文中一般用與原詞發音相近并且十分新穎的詞,在一定的語境中會產生奇妙的效果。如,版主表示為“斑竹”,我是“偶”。英文中的諧音代替詞則比較單一,一般都是純數字或者純字母抑或二者的組合。例如,before被寫成B4,ICU 意味著I see you,2B or not 2B代表著to be or not to be。中文里面的一些諧音代替詞匯巧妙地與英文結合在了一起,這類詞匯受西方國家的網絡詞匯影響而產生,指代某一網絡名詞時直接將外語發音轉化為中文發音,轉換后的中文語義往往帶有調侃的意味。例如,伊妹兒指代E-mail,粉絲指代fans等等。
富于創造力的網民們為了簡便起見,在網絡交流過程中將許多原本較為復雜冗長的表達方式以簡略的方式代替,從而提高了交流的速度,同時增加的交流中的趣味性。這點在中英文網絡詞匯中都有不少體現,并且均是以字母縮寫的方式表達出來。中文中是采取漢語拼音的縮寫形式,如,PLMM是“漂亮美眉”,GG是“哥哥”等等。而對應的在英文中縮略型網絡詞匯是由表達一個完成意義的詞組或者句子的所有單詞的首字母組成,在英文的構詞法當中它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Acronym,這樣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例如我們所熟知的,ASAP等于as soon as possible,DIY等于do it yourself。
一些新造型網絡詞匯也是層出不窮。這類詞匯往往產生于原來詞匯的基礎之上,是對原詞意義的拓展。在英文當中這類詞匯有許多已經被接受為網絡專業詞匯,例如window本意是“窗戶”,但在網絡中特指“電腦視窗”,此外,mouse本意是“老鼠”,但在網民眼中,它指代的更可能是“鼠標”,一種可以敲擊的網絡器件。中文中舊詞新意型的詞匯對于廣大民眾而言也是屢見不鮮了。“拍磚”一詞本指“用磚頭砸人”,后用于發表不同或者反對的意見,“頂”作動詞時本意指“支撐,頂住”,網絡中表示支持贊同別人的看法。[3]
網絡詞匯的興起極大程度上豐富了中英文詞匯,為它們注入了鮮活的氣息,從而煥發出更加絢麗多彩的魅力。那么,為什么網絡詞匯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中都能享有如此高的受歡迎度呢?歸根結底,有如下幾個原因。
隨著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與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擁有使用電腦的人,即網民的數量也在逐年遞增,他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交換觀點看法,龐大統一的數量讓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團體,他們急需一些特定而統一的事物將他們區別于其他群體。網絡語言正好為那些因為網絡而聯結到一起的網民們提供了一種身份認證。網民們為了尋求更強烈的群體認同感,不但在網絡交流過程中高頻使用“另類”的網絡詞匯,并且還熱衷于創造出新的詞匯來充實與豐富這種相當有辨識度的語言。
在第一節所提及的網絡詞匯構成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在中文還是在英文中,網絡詞匯的一些特點十分鮮明,它們簡潔,形象,敲擊使用時十分省時。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George Kingsley Zipf于1948年提出省力原則包括“說話人經濟原則”和“聽話人經濟原則”。[4]經濟原則和省力原則同樣也適用于網絡詞匯。經濟原則是網絡詞匯的原動力。網民們偏好用簡潔而包含豐富信息的詞語來代替冗長的表達。網絡交流不同于電話語音及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的即時性,它根據網民的文字輸入速度而有不同時長的延時性。在當前快速經濟的推動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邁入了“快”時代。如果網聊雙方均將所要表達的內容用常規語言逐字通過鍵盤敲擊輸入完畢后發送,勢必耗時長久,與人們追求快節奏生活模式的心理顯然相悖。[5]于是,為了節省時間,提升聊天頻率,以具有革新精神的年輕人為主的網民們開始頻繁使用縮略語表情符號或者諧音詞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網絡語言作為信息時代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語言模式,自推廣以來廣受各地網友的追捧喜愛,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網絡詞匯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網絡世界不同于現實世界,它以其虛擬性,自由性為網友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網絡詞匯在網絡世界中可謂異彩紛呈,往往構思巧妙,標新立異,詼諧輕松,網絡的使用群體以年輕人居多,網絡詞匯的這些特征與年輕人追求的理念極其符合。[6]作為網絡用戶的絕大部分群體,年輕人富于豐富的想象力,敏銳新穎的思維力,他們追求潮流,渴望沖破常規,樂于接受并且創造新事物。
網絡語言是隨著電子科技發展產生的新興語言,它往往以簡約駕馭繁瑣,標新立異,生動形象,詼諧輕松,同時它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像一面鏡子映射著現實社會文化。現今具有詞外理據的網絡詞匯越來越多并且還在呈發展壯大的趨勢,每年的“年度網絡流行語”中都能發現不少,這說明網絡詞匯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所容納的語義量越來越大,所能表達的話語涵義也越來越多,這無疑說明了網絡詞匯愈發的成熟、經得起考驗了。[7]這種語言的產生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它們在中西方語言中都占據著一席之地,并且在特定的情況下將漢語和英語進行巧妙地融合,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自由性和盎然的生機活力。我們作為語言學習者,如果把語言視為一成不變的單一體,對語言和詞匯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以往的教材資料上,那會讓我們的思維停滯不前,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無法對語言進行全面的認識。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語言的多樣性和巧妙性,我們對于語言的理解也要與時俱進,要明白語言會隨著社會、科技等等各方面的發展而發展,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語言學習者和運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