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知書
語文課應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文學素養,發展邏輯思維,陶冶審美情操,提高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要實現這些目標,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哲理感悟、寫作表達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實現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升華、審美的愉悅,進而去觸摸語言背后的世界,感受文學魅力。那么,語文課怎樣才能上出“語文味”呢?結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同電影的序幕,相聲的開篇,它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本堂課的教學中去。創設一個好的的情境,能在短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要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教師就要開好這個頭,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精心設計能彰顯語文特色的導入語,讓學生在一上課就置身于濃濃的語文味中。從解讀文題入手,如《土地的誓言》,土地會發出誓言嗎?土地為什么要發出的誓言?進而引出課題;從詩文入手,如《誡子書》,由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引出諸葛亮,進而引出課題;從講故事入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講述莫頓.亨特的故事引出課題;從歌曲入手,如《黃河頌》,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在蒼茫雄壯的歌聲中引出課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上課伊始就通過情景創設把“語文味”做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感悟了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課文內容,才能更好地培養語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而朗讀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尤其是詩歌、古文、精彩的散文,更是要離不開熟讀成誦。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再現情景、觸發情感、引發想象,引起心靈共鳴的功能,能使學生在起伏跌宕、輕重有致的感情變化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在教授《沁園春·雪》時,我想通過誦讀入手讓學生在吟誦之中領會詩詞那種激昂、豪邁的情感和深遠的意境,于是教學中我將朗讀教學貫徹課堂始終,聽讀―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并且在朗讀過程中給予詳細地指導,比如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句要讀出蒼茫、遼闊、崇高的感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句要讀出妖嬈、秀美、明麗之感,而主旨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要讀出那種萬眾一心、自信滿滿的情懷。在一次次地朗讀中,學生打開了心扉,放飛了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感受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廣闊的胸懷和雄偉的抱負,不禁也隨之豪情萬丈,意氣風發。
語文教學的核心即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語文教材中,值得反復推敲、品味的語言點比比皆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慢慢賞讀,感受語言文字豐富的內涵和意蘊,體驗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在字斟句酌間,品出濃濃的“語文味”。如在教授《孔乙己》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語言的表現力,“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個規矩人,又是對短衣幫的取笑表示若無其事,以掩飾內心的不安,活畫了孔乙己拮據窮酸的本相。教學中就應重視引導學生推敲語言,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探究語言的意蘊與妙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悟能力。總之,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教師應讓學生認真辨析字詞、揣摩文句、誦讀篇章,通過品味精妙的語言去感受作品的“語文味”。
寫作表達是語文綜合素養十分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在語文課堂應把讀和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享受手腦并用帶來的快樂,讓語文味從學生的筆尖流淌出來。教師重視學生熟讀成誦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動筆表達,因為看十遍不如讀一遍,讀十遍不如寫一遍,學生先品味咀嚼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然后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語言。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例如:擬寫標題、續寫結尾、仿寫經典句段、摘抄精彩句段等,架起閱讀與寫作溝通的橋梁。如在教授《荷葉母親》時,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仿照例句“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的蔭蔽?”以“母親啊,你是____,我是____,___。”的句式來寫,表達你對母親的贊美、感激之情。學生在輕柔的背景音樂中,在文章彌漫的濃濃的母愛中,觸情而發,優美的文字在筆端流淌。
語文課本上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就是飽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飛揚著靈性光輝,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這些文章既有知識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藝術之美,它無不熏陶著學生的情操、發展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著學生的人格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挖掘主題的深度,拓展主題的廣度,引領學生因文悟理,披文入情,感悟生命哲理,提升文化品位,享受文學魅力。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出文本最有價值的人文內涵,讓學生細細品味、理解、感悟,語文課堂才能洋溢著“語文味”的濃郁芳香。如教授《老王》時,在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同情關愛弱小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文章隱含的人文因素:尊重關愛、平等觀念、人道主義精神、人性的真善美。在教授《臺階》時,引導學生先探討“父親”的形象意義,從而進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題:文章在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的同時,又給我們展現了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小說深沉地回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主題的挖掘要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敲擊學生的心靈,叩問學生的靈魂,讓其感悟生命哲理。
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初中階段的很多課文都是充滿真情雅趣、情感充沛真摯的好文章。情感是學生有效閱讀的保證和動力,語文課要使學生動情,教師首先要飽含真情、充滿激情、投入熱情。老師若能緊緊抓住文本的精彩點與學生的動情點,用激蕩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就能使學生在作者喜怒哀樂的情緒中受到熏陶,從而產生心靈的共鳴。教《黃河頌》時,通過動情地朗誦這首語調激昂、感情豪邁的詩,讓學生感受黃河奔騰不息的氣勢和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教《孔乙己》時,通過對人物遭遇的嘆惋讓學生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而傷感。教《親愛的爸爸媽媽》時,通過沉重的語調再現了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怒斥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罪惡行經,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恨和嚴肅的思考——反對戰爭,擁護和平。在教學中把自己的情感沖動傳遞給學生,去感染學生,點燃語文學習的熱情。
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究、總結、提升、運用,不斷豐厚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提高語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懷的能力。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思這些濃郁的語文芬香中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逐步提升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享受更加廣闊而自由的精神世界。努力實踐,追求“語文味”,上活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