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琦
二十一世紀的英語教學領域是多元的、復雜的、多方面的、全球性的。多樣化的用戶、不斷變化的情境和創新的使用在全球范圍內擴張蔓延,這給所有英語教學專業人員帶來了機會的同時也創造了挑戰。我國最新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EGP、專門用途英語ESP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由此形成相應的三大類課程。各高校應根據學校類型、層次、生源、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遵循語言教學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動態開放、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注意處理好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關系。”
從最新的《指南》精神可見大學英語日漸深入的改革動力根源,它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EGP和ESP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基于本人在國內、加拿大和美國等地的跨文化交流和研究,本文將通過分析全球英語教學領域,尤其是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近年來的主要發展趨勢,嘗試提出英語教學專業人員需要具備的可行性發展策略,培養大學生能準備充足地應對將來激烈的競爭,并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社會脫穎而出。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一種特殊用途的專業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各行各業中有特定需求的英語學習者掌握相關技能。具體細分,ESP之下再有EAP和EOP。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學術英語,其涉及科學與技術、醫學研究、音樂學、社會科學、地球科學、教育等領域。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職業用途英語,其涉及航空學、道路運輸、工商業、娛樂業、辦公管理、餐飲業、技術服務、醫療救助等領域。近五十年來,全球英語教學領域發生了諸多變化,形成的三大趨勢不容忽視,概括來說即:變化不斷、成倍擴大;高度發達的先進技術使用;以及全球不斷增多的多樣化需求和情境下的英語使用者。由此,我國的ESP教學如何順應全球英語教學領域的三大變化趨勢,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最新《指南》精神的引領下,深入改革、超越界限、追求卓越是我們英語工作者亟需重視的課題。筆者拋磚引玉,提出三項ESP教學發展策略。
首先,在英語教學的目標上,我們要放眼全球,重視國際英語教學的變化趨勢,不能局限于單純的形式變化或更換教材的教學改革。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我們正在做些什么措施以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目前世界的熱點又是什么?這些問題貌似和一名英語教師是風馬牛不相關的。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勢中,以上問題恰恰正與當代英語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息息相關。Brown H.D.教授在第24屆TESOL大會中指出“世界和平與環境問題本質上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這些問題為以內容為基礎的人性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為英語語言教師,我們的使命是幫助世界上的每個人能成功和諧地相互交流,防止全球災難的發生。筆者淺見,ESP英語教學工作者當志在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ESP教學不是通過機械模仿英語母語者而單單發展語言技能、灌輸具體內容知識。而是培養學習者成為完全勝任的語言使用者,批判性的思考者和建設性的社會變革推動者。
Thrilling &Fadel在其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一書中談到在21世紀,擁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協作能力,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跨文化理解力;溝通能力和媒介素養;信息與通信技術;職業規劃與自立能力等七項技能的人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立于不敗之地。高階專業教學研究是基于需求分析后的跨學科主題整合。諸如學科領域知識、術語學、詞匯學、語言技能、話語特征、溝通策略等都是被關注的熱點。21世紀已進入了側重于電子化教學而非單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后方法時代”。Kumaravadivelu &Brown對此歸納了“后方法時代”教學的9大特征:1)最大化學習機會;2)促進協商性互動;3)鼓勵學生自主學習;4)提高語言意識、寬容語用錯誤;5)激活自我發現能力,強調語言和交際策略;6)語境化語言輸入;7)整合語言技能;8)社會關聯;9)提高文化意識。由此,筆者認為我國ESP教學工作者當整合方法、融入創新,梳理目前國際上ESP教學方法的變化特征,結合語言水平評估進行需求分析,尋求跨學科合作,開設ESP教師的跨學科技能培訓。新形勢下的ESP教學要求教師將世界熱點問題引入課堂討論,鼓勵學生通過諸如網絡電話、博客、播客等新型媒介,與不同國家、城市、學校的學生交流,搜索研究資源,進行項目合作。教師可以在線獲取更多免費教學資源,而不必擔心有限的課堂預算,從而指導學生如何在道德和法律約束范圍內正確選擇、分析和利用網上信息。當然,在課堂中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適當使用母語翻譯、輔助解釋。
ESP課程是一門語言實踐課,這就要求ESP師資結構是由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組成,教師始終處于傳授實踐與自我教育的體系中。在21世紀,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和技術技能、以及生活和職業技能是ESP教師們需要傳授給學生的,也是本人須不斷夯實的的三大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要求學生帶著創造與創新的想法,對學習內容批判性地思考解決方法,從而掌握溝通與合作的技能。信息、媒體和技術技能的培養要鼓勵學生從傳統的書本課堂中走出去,多多利用現代化的通訊信息技術、大眾傳媒等手段獲取最新的可用知識。生活和職業技能則著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自我導向性。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職業生涯中的困惑,是否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利用社交和跨文化溝通技巧予以疏導和解惑。在生活中有生產力和社會責任感;在工作中有領導力、團隊協作力和職業道德。
順應時代變化,趕上國際英語教學變化的趨勢,結合中國國情,21世紀的中國ESP教學專業人員的職責,任重而道遠。作為專業人員,盡己所能尋找機會,獲得機構支持。在指導后輩的同時也吸收學習他們的新見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從多元文化角度批判性地反思教學和研究的新方法。讓我們就此行動起來,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邁出個人專業熟稔領域,跨越學科邊界,采用全球本土化戰略,接受新觀點、新思潮的沖擊,相信未來會在我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