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昭 石 利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在這個時期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后續的各個時期有一個引領的作用,可以基于學前教育時期養成的習慣而延續發展,在學前時期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它能夠讓學生迅速的接受新事物,學生的語言和行為在這個時期也非?;钴S,不好的語言和行為會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在這個時期學生僅僅是模仿而不會辨別,因此應當結合實際的生活,通過生活中的細節讓學生學習到德育知識,這樣可以盡可能的避免今后學習或是工作中的壞習慣,有助于學生對新事物的再創造。
德育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幼兒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人的習慣又決定著人的行為。可見,禮節需要從小培養,抓住根基所在,使幼兒終身受益。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養的重要時光。從現階段的各家庭環境看,這個重要的時光還存在各種問題,現如今獨生子女的家庭較多,因此家長一門心思的將精力花費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長大成才,以至于從很小的時候就進行體智能的補習,沒有考慮孩子是否真的接受,也沒有足夠的重視道德層面的發展,一味地將智力放在絕對的首位,致使孩子的語言和行為過激時,家長也不出面阻攔,導致孩子壞習慣的養成,在自身的品格上也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在幼兒園的教育中加強德育更顯的十分重要。
學前幼兒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對一定年齡的兒童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性格形成等導向教育。幼兒出生后,在適宜的生活環境下發展很快。因此在出生后幼兒形成的行為、性格、習慣等都需要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這種教育是全方位的,不會僅僅在一個領域對兒童進行輔助,它的教育不會像家庭教育有偏差,忽視了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將阻礙幼兒的健康成長。
學前教育時期培養得好,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都會減少不必要的阻礙,對于自身來說是一個有效的提升,對家庭來說也能夠減輕負擔,良好的品格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并非一招一夕,同樣壞習慣的去除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的替代,這種替代對自身和身邊的人來說是煎熬的,就像學生在課堂中的坐姿,剛開始的教學是一個基礎,之后學生各種坐姿的出現都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及時糾正便能夠進行一時的改正,如果某一坐姿已漸漸的形成,這個習慣便是深入骨髓的,主觀的意識支配也難以克服。在學前期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意義重大。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學生在幼兒時期也就是三歲到六歲這一段時間,是學生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的培養工作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的發展需要身邊的家長和教師等共同的努力,這一時期學生還沒有清晰的判斷能力,僅僅靠外界的傳輸,因此傳輸的內容和方式很重要,要將德育的基本原則貫徹到引導學生的思想中,好的習慣和好的品格會讓學生自身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在遇到困難時可以迎難而上。所以參與相關教育的工作人員,應當對德育教育充分重視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正面的生長環境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健康順利發展。
幼兒教師盡管每天面對的著不同性格的學生,但是他們的行為方式有時不被學生認可和接受,作不會完整表達的幼兒會產生心理上的痛楚。因此作為向導者要將孩子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在每一個時間段,對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實時的分析,要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等多種狀況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結構。作為教師要端正教學的態度,不會因為孩子的家庭狀況或是行為的錯誤而討厭孩子,并對孩子進行語言和行為的攻擊。應在全面了解每個幼兒活動規律和思想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幼兒不同情況分別給他們制定出近期和長遠奮斗目標,開展個別教育。
師生關系一直都是各階段學生和教師溝通的重點,每個階段的溝通方式也不同,在幼兒時期教師與幼兒溝通更多的是通過情感上的表達,因為教師在傳達上有些詞匯即使簡單但幼兒還是需要時間去接受的,能夠讓幼兒感受事物的存在和對事物的理解便是雙方情感上的聯系,可能教師的某一個動作就會讓幼兒產生不同的想法,比如教師在幼兒吃飯時會給予鼓勵,這種語言和行為的結合便是幼兒思想的形成,幼兒玩玩具分享時給予肯定的態度,讓她直觀的感受愛,因此要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需要營造一個屬于幼兒接受的環境,不斷地積累情感經驗,讓幼兒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幼兒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會以相應的關心、友善的方式表達他對周圍人的愛。
師行無小事,處處皆楷模。幼兒時期無論從語言上還是從行為的接受能力上模仿性極強,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稍稍有一步走錯,孩子的思維和行為也會產生偏移。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孩子直接的影響。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梢娊處熜蜗蠼逃闹匾浴=處熢谛袨楫a生時就應該意識到行為的結果,要將講文明懂禮貌的基本原則樹立起來,做好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它能夠讓在錯誤道路上的人們迷途知返,會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優秀的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不斷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質。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培養高智能的人才。
作為幼教老師,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獻出我們的愛心。一點一滴的小事都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啟發。幼兒在幼兒園中讓幼兒感受家的溫暖。當孩子做錯事時用溫柔的話語對孩子進行教導,寬容孩子的每一件事,同時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除此之外,要積極去接受新鮮的事物,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輕松的理解,不被社會所拋棄。讓幼兒在幼兒園中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時期是身體快速發展的階段,不僅僅表現為身高和樣貌,還有就是智力的進一步提升,幼兒會嘗試用撇腳的話語進行情感的表達,而這種快速的變化要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表達的方式。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反映是不同的,如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想要喝水,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想要喝水,不能因為一個學生的需求而將這個行為強加于其他學生中,除此之外還有要培養孩子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與家庭環境不同,在幼兒園會有很多年齡相仿的學生在一起,這就需要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溝通,作為小學生他們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進行爭吵打鬧,這時教師就需要進行調和和教導,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語言和行為進行交流。例如學生爭吵之后要學會握手言和,這種行為會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也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愛的力量。同時,通過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減少學生的陌生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進步。
日常生活教育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知識和品德。同時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會給人以學習的機會。如上學時要跟老師問好,這就體現了要尊師重道,做一個有禮貌的學生,通過在學校的點點滴滴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滲透到家庭生活中,在家長說話時認真聆聽,主動向長輩問好等都是這一行為的體現。當然,在行為形成時也要注意引導,對錯誤的事嚴肅對待,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一味的批評并不能避免下次類似事情的發生,要將道理進行簡單化處理,告訴這件事為什么不對,下次應該怎么做,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幼兒自身的認識。同時對正確的事給予語言或者物質的獎勵,帶動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對待事物的積極性。每個學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性格的不同發生本質的變化,而每個學生身上都會有其獨具的特點,作為教師應善于將他們的發光點放大,并利用其優點改變幼兒自身的不足。
幼兒雖然在不同年齡的階段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知識的教育,但更多的時間仍是在家中度過,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外,家長對幼兒的教育也是占很大的比例,有的時候幼兒在學校的優點會在家中逐漸縮小,同樣一些小毛病會在家中逐漸養成。因此,家庭的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并肩作戰。作為家長要增加陪孩子的時間,比如種花、澆水、做模擬搭房子等,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游戲等活動能夠拉近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從而減少隔閡,家長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錯誤和壞習慣并及時糾正。作為教師而言,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要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同時家長也要將孩子在家中的活動反饋給教師,這樣的信息互換有利于幼兒在各階段的德育發展,同時也是高質量教育的體現。
通過本文的研究總結出,學前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任重而道遠。從自身來說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同時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是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及時做出方案的調整,最后教師應有一個耐心的態度,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學習到德育知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