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顯惠 嵊州市谷來鎮中學
武術,在古代作為軍事戰爭的一種傳承技術,對外不僅可以防御敵人侵害,對內還可以強身健體,精壯神足,經過歷代沉淀,形成了它獨特的風格與魅力,流傳至今,在我國的歷史上源遠流長。武術操,既有廣播體操的韻律和規范,同時又有武術的行云流水自成一格,學生通過學習武術操,不僅可以增強自身的體質,提高動作的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和節奏感,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武術精神,豐富興趣愛好,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武術的文化內涵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我國的武術操教學中,由于武術的教學枯燥乏味,加之學生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條件所限,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一些不協調情況,像肢體動作、精神面貌等,都會影響整體武術操教學水平。本文通過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對校園武術操的教學技巧進行研究剖析[1]。
培養學生的武術操知識,教師通過對武術操知識層面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武術操的鍛煉價值及意義。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授課內容,創造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課堂氛圍,通過武術操的規格規范,發展規律,易犯錯誤要點,關鍵環節,動作含義,以形象化、口訣化、單字化、術語化、口令化展現出來,技巧性的講解要針對不同人群用不同語言形容,如,針對低年組小學生教學,盡量用兒童語言講解,實現對象化,語調的高低組合,方言與普通話的交替使用,多變化的教學方針,這樣才能起到激發學生對學習武術操的初步熱情。
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在中華民族歷史演變中形成的重要文化財富,武術操結合了武術與體操的精華,學好武術操,除了要了解武術的基本動作外,還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科學教學,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武術的基本動作一般分為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有擺拳、撩拳、穿掌、架拳、弓步勾手撩拳、后壓腿、仆步壓腿、上步摟手馬步擊掌、弓步雙擺拳、彈踢推掌、馬步擊掌、插步雙擺掌、弓步勾手擊掌、提膝穿掌、仆步穿掌、弓步架掌沖拳、插步雙擺掌等運動方法,找出練習手型和步型的基本規律。比如拳,握拳的拳指要既緊又牢,食指、中指、拇指要互相緊靠。掌,四指伸直在一條直線上,拇指彎曲并扣于腕上虎口處。勾,五指要緊貼并攏,屈腕時的形狀像鐮刀一樣。弓步,雙腳前后站立成一條直線,兩腳間的距離為三只半腳的距離,后面的腳要內扣,腳后跟勿抬起,前腿的膝蓋要正對腳尖,挺胸抬頭腰立直,向前看。馬步,雙腳左右站立,距離為三只腳的寬度,兩個膝蓋要平對兩個腳尖,挺胸抬頭腰立直向前看,身體重心要落于兩腳中間。以上所有的動作意在指導學生要學會如何用力及動作方法。比如,在教《英雄少年》第一節起勢時,教師先精辟講解動作方法及要領,然后做正確示范,分解動作,逐一攻破。面對個別落后同學,實行幫幫團策略,找做的標準的同學幫助落后同學,一對一幫扶,既有利于教學的質量,又增加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同學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
學習中每一項技能都離不開反復練習,只有日積月累的大量練習,才能有質的飛躍。根據學生的自身年齡及認知規律,制訂一套練習方法,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命名團隊稱號,每組根據所學武術操內容進行自學糾錯,最后以集體對抗賽的方式展示每個小隊的風采,查缺補漏,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經驗,武術老師指點動作要領,再練習,再展示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加強了武術操的協調性,美觀性,動作要領的嫻熟性,同時還使同學們明白了彼此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了解武術的文化內涵。
動作分解是對初學者及肢體動作不協調的人群最好的方法,由淺入深,像剝筍一樣,逐層示范,可以是先拿出較難部分進行動作分解,等較難部分固定之后,再練習其他動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安撫學生的不良情緒,還有利于武術動作的提升。
通過學習校園武術操,不僅從生理上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養成了經常練習武術操的習慣。從心理上也增強了自信心,勇于擔當,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2]。
學習武術不能讓它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要成為一種愛好,用熱愛代替負擔,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熱愛武術呢?
傳統武術教學一般是教師教,學生學,枯燥乏味,一般很少有人能夠感興趣,現如今隨著教育的改革,把音樂融合到武術教學中,是一大亮點,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振奮人心,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練習武術操,完全沉浸在身心合一的境界中,進而體現武術的精、氣、神所在。另一方面,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健康是第一的觀念,通過練習武術,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頑強的人格,從而自發的開始練習武術,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綜上所述,校園武術操融合了武術與體操的精髓,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能提高大腦認知能力,在教學上既要符合教育改革,還要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在培養學生的自身素質,道德情操,民族榮辱感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