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棟
(金塔縣職教中心,甘肅 金塔 735300)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中職語文的人文特性,決定了語文課堂必然承擔人性教育的重責。針對中職學生生源特點和職業素養的需求,筆者注重語文課堂的人文熏陶,凸顯對學生的人性教育,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養成,讓中職語文課堂充滿人性的魅力。
我們一般認為中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比較差,學習需求層次比較低,厭學情緒比較突出,但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發現,中職學生渴望被認可的需求更突出,他們更期望展示個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個關鍵點,給學生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倡導開放課堂,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積極與同學交流,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比如,在教學《我的母親》和《賣白菜》兩篇文章時,筆者從兩篇文章母親形象的不同塑造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母子親情,通過讓學生談論自己與母親的兩三事,在思辨的交流氛圍中走進母子情深的人性美世界,引發學生對人性的思考和對父母的感恩。
另一方面,筆者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健康的個性是創新創造的源泉,而這些正是對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要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和諧的氣氛中開展學習交流,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被認同,找到課堂的存在感,體驗到課堂的幸福感,真正激發學習內動力,提高學習效率。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基于這個體驗,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強調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筆者注重在課堂中多途徑展現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和幽默美,從而讓學生在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不僅潤物無聲地把語文的詩情、文情、人情傳遞到學生心中,而且精心創設學生自我情緒、情感表達和情感評價的條件,做到以心施教、以情激情,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這樣更容易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積極的情感和人性體驗,從而有更多的獲得感。比如,在《士兵突擊》教學中,筆者通過讓大家觀看《士兵突擊》電視劇,推薦學生觀看充滿愛國情懷的《戰狼》和《紅海行動》電影,讓大家對嚴酷的軍旅生活有了深刻的感知,課堂中通過大家的積極交流,對“不拋棄、不放棄”的戰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情感的認同,對生死與共的人性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赫爾巴特提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語文課堂不僅是聽說讀寫的殿堂,更是人性滋養的圣殿,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們要挖掘課文中文學形象的真、善、美,給學生啟迪與熏陶,更要結合學生生活,以生活中的事例來展現栩栩如生的人性美,讓學生感受人性美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握青春,把握現在,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筆者在實踐中注重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式學習,注重應用便于思想交流的對話式教學方式,寓思想教育于對話交流中,寓深刻道理于探究討論中,讓語文課堂的德育成為自覺。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評價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習、生活狀況,聯系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當前的社會現實,抒發感慨,發表議論,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建構健康的人格,彰顯更多的人性魅力。
總之,中職語文教師要強化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基礎素養,更要立德樹人,將人性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培養、價值觀構建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悉心關注學生人性、個性、情感和道德,真正讓語文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殿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讓語文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彰顯人文關懷和人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