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嬋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海中小學 廣東 廣州 510100)
賽龍舟文化滲透到課堂是指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之外,對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了解,更加具備適應個人全面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性能力。本文以傳統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為指導思想,深入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以傳統文化的思想教學的研究。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很容易被塑造。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更加需要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傳輸更豐富更有益的教育經驗。在這個階段還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傳統文化也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自主創新做了要求和支持。學習不應該只是一味地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填鴨,而是勞逸結合,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實踐。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也要盡量多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賽龍舟文化就是一項精華,能從各個方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要求,制定策略。而數學作為一個既重要,又靈活的教學學科,更加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參考教材,通過對實際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運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發現進行總結,談談傳統文化的融入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實際影響。
2.1 鼓勵學生多用傳統文化進行思維改革。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具有慣性和順從心理,但同時,該階段最能影響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自己判斷實際方法對事件的可行程度與利弊。傳統文化同樣對學生有相應地要求。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傳統文化應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和知識的興趣,而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白白浪費課堂時間。例如,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上,前三分鐘會讓全體同學參與做一個和數學有關的小游戲,游戲輸掉的人要到講臺前面講自己搜集到的端午節文化和賽龍舟的操作和流程。講完后我向全班同學再提問之前學習傳授的知識,答不上來的同學要談談自己對前一環節同學所提到的賽龍舟文化的看法和見解,以及對此產生的啟發和感悟。
2.2 將傳統文化中的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古中國對數學這一學科有很多建樹,例如《九章算術》中有這樣的問題:“今有黃金九枚,白銀一十一枚,稱之重適等,交易其一,金輕十三兩,問金、銀各重幾何?”、數籌的發明、算盤的發明等。雖然數學更注重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圖形結合思維的鍛煉,但是對于古人對數學的貢獻,教育工作者還是與必要交與學生,培養他們的名族自豪感。傳統知識中有很多涉及到了數學知識,這些問題在產生于實踐,對現實生活也有較大的意義。例如在講授追趕問題時,可以結合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增加數學題目中設計的方案,添加龍舟元素,比如龍舟比賽的追趕問題:前一龍舟和后一龍舟同時從相距560米的A、B兩地同向出發,前一龍舟每分10米,后一龍舟的速度是前一龍舟的1.5倍,幾分后后一龍舟追上前一龍舟?幾分后前一龍舟與后一龍舟相距140米?等這樣和傳統文化想結合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增加課堂的活躍氣氛,無形中還向學生灌輸了賽龍舟的傳統文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解惑,更要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愛好和興趣,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這些優秀的文化在學生身上傳承下去。
2.3 改變學生的淺顯思維習慣。小學階段雖然說是最能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是非問題判斷有誤,對事情的考慮片面還有缺陷。他們所學習到的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多而且不全面。三思而后行不只是一句話,更是圣賢對思考處理問題的建議和指導。數學是眾多學科里較為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學科,當數學和傳統文化結合,對學生思維的構建更上一層樓。計算體積學生基本上就只會根據老師課堂上教的數學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龍舟是不規則的較大物體,計算龍舟的體積和重量也會是比較鍛煉學生的題目類型,比如可以依據龍舟出以下問題:小型龍舟規格:長:15.5米寬:1.1米;中型龍舟規格:長:21米寬:1.2米。問題(1)做5條小型龍舟和6條中型龍舟底面大約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問題(2)假設把龍舟看成規則的圓柱體,則小型龍舟和中型龍舟的體積分別是多少?小型龍舟體積比中型龍舟體積差多少?這樣十分生活化的問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龍舟規格都有練習,文化更加深入。
老師們在課堂以及平時的學習中要教書還要育人,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教授給學生,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好基礎。傳統文化同數學教學的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名族自豪感,使得他們對國家文化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為未來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玩,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