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娜
(廣東省坡頭區第一中學 廣東 湛江 524000)
1.1 地理學科思想的內涵。地理思想是人們在大量的考察、實踐和研究基礎上,對地理科學理論和地理學內容的本質認識,是各種地理規律的體現,是各種地理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思維指向,是對各種復雜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把握和揭示。地理思想有助于人們透過復雜多變的地理現象,把握地理學研究的本質內容,形成科學的地理思想,是全面掌握地理知識系統的前提,也是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必備條件。
地理思想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觀、人地協調觀、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空間觀念(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整體性和因地制宜的思想)等。
1.2 地理思想在高三復習中的意義。高三地理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重壓之下,讓學生得以突破重圍,減輕備考負擔,提高復習效率,提高考試成績,重點在于復習課堂對地理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不斷的滲透中,逐漸領悟地理學科的精髓和本質內容,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在回答綜合題目的問題時,也能夠以高屋建瓴的思維高度去提煉歸納出正確的答題點,提高得分率。
2.1 地理思想的滲透需要借助區域地理案例的分析。作為對一個學科精髓和本質內容的體現,地理思想是對地理規律的揭示,如果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就理論講理論,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并且難以理解消化,更加談不上對理論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尋找一些小策略。例如通過典型區域案例的剖析,讓學生在分析討論案例的過程中,尋找解決辦法,歸納答題思路,形成地理思想。從近年廣東高考地理試卷可知,地理的重頭戲是最后的兩道綜合題,其呈現的形式都是以某個區域作為背景,分析區域發展問題及其尋求解決辦法和措施等。
在區域地理復習中,有一個內容是關于荒漠化治理的,教材中和練習中最常出現的典型案例是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的防治,基本思路是介紹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設計問題或者活動來分析荒漠化的原因,最后提出治理的措施。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討論、分析,學生也能很好的把握這部分內容,并且會很積極地記住背誦各種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并且在考試的時候,遇到別的地區荒漠化的問題,也很可能一字不落的把所有的措施寫下來。表面上,好像學生已經學會舉一反三地利用地理思維去解決問題。實際上,考試的時候如果題目變成:西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就很有可能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作答。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在進行案例講解時,沒有體現案例的實質,也就是沒有強調與案例有關的地理思想的滲透。例如西北荒漠化治理實質是為了實現西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西北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降水少,從農業發展的角度看,這個地方缺水,但是西北的光照和熱量條件都比較充足,當缺水這個條件也得到滿足時,西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變成了現實。
2.2 通過特殊地理問題的講解來滲透地理思想。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關系的學科,具備綜合性、差異性、地域性等特點。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等,跨人文和科學兩個學習領域。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求具備形象思維能力,也要求具有空間分析推理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單純地用“文科”思維,死記硬背去學習地理會發現效率很低,不符合高考以能力立意的要求,自然也不會得高分。相反,如果一味用“理科”思維,就是“1+1=2”的思維去學習地理,也會遇到不少問題,讓學生愈加困惑。
例如,在典型理科思維,如數學的學習中,我們學生知道,不管考試還是做練習,每道題目的答案都是絕對的,就是“1+1”不管是考試中還是練習中都是等于2,但是顯然,這種思想在地理中是行不通的。例如在學習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時,我們要求學生把握氣候分布的總體規律,例如熱帶雨林氣候是分布在赤道附近,10°N—10°S之間,但是學習到后面,學生會發現,非洲的東非高原,雖然位于赤道附近,卻是熱帶草原氣候,還有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不在赤道附近,它的東部卻是熱帶雨林氣候。這時候學生就會非常困惑,因為他們忽略了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也就是從整體來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是有規律的,但是特例卻常常會出現,因為差異性是地理學的一大本質。特例的出現在人文地理當中也常常出現,可以算是文科中的一種思維模式。
也就是說,在高三地理復習過程中,要學會用特有的地理思想,去指導和把握復習,才能使得學生有種撥云見霧,豁然開朗的學習體驗。
2.3 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案例對比,滲透地理思想。在高三人文地理的復習過程中,世界區域地理分成了13個分區,每個分區都涉及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征,內容繁多,涉及到需要記憶的知識點也不少,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吃力。如果我們學生能夠把握地理環境的是一個整體,也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個地理思想,在復習過程中,就會感覺比較輕松。
總而言之,加強地理思想在高三復習課中的滲透,不僅有利于高三學生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結構,從本質上抓地理復習和應考,讓高三學生從繁重的題海戰術中解脫,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大節約復習時間,提高效率,而且對地理教學工作和教師自身的成長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