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芳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初級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面對中考試題的命題日益強調基礎知識的運用,更加強調能力的考查。故立足學情、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至關重要的環節。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恰到好外地把握這些環節呢?對此,筆者談幾點想法。
歷史圖片包括地圖、插圖等。若能準確把握課本中一些圖片,就可以加強視聽感官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為變課堂的單向傳遞為多向傳遞,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發現式”學習創造了條件,對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有效的調控則是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保證。例如:在講解兩次鴉片戰爭時,關于講解第一次鴉片戰爭過程時,可以參照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以下簡稱“上冊”)第5頁《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英軍到達天津白河口,清政府向英軍保證懲治林則徐,英軍撤退;第二階段英軍駛抵南京揚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戰爭結束。在地圖上兩個階段兩條戰線,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同時在之后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這一條款在這張圖上也有明確標示,這時老師再加深一步,提問這五口商埠地理位置有何特征?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去觀察,他們會發現這些城市都在長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區,即東南沿海,如此學生也就理解了鴉片戰爭后列強侵略勢力到了東南沿海,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圖片引入教學中,可以革新舊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課堂結構,培養學生智能發展。在實踐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其內容異彩紛呈,縱橫交錯,要讓今天的學生去理解,確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能適當補充有關史實,教學效果可能就會更好。任何歷史結論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離開史料的歷史結論是空洞乏味的,離開觀點講史料則缺乏理論深度。教師若用具體生動的史實,使學生在頭腦中構成立體意境,就能達到深化主題,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講到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時,這個知識點是重點也是難點。假如教師在講這個知識點時首先插入下面這樣兩段史料:“1864年江海關道丁日昌密查:‘內地商人買雇洋商火輪夾板船只,寫立筆據,多托洋行出面,赴領事衙門呈報更名入冊,領取船牌行駛,從未赴地方官報明立案。……緣洋商之貨,進出只須完稅,并無捐項,華商之貨,進出既應完稅,又須報捐。華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圖利,愿為代報。’”“福建‘間有商人向外國人雇買洋船,仍須與外國人合伙。是不僅資(憑借)其管駕之力,實須購其修葺之料也。……是不過商人圖借洋般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內地商人竊擅其技,已可概見。’”(以上材料摘自《海防檔》)。然后,教師有梯度地設計兩個思考題:①早期中國輪船航運業是以什么形式出現的?為什么要采取這種形式出現?②從中國輪船航運業艱難興起的史實中,可以反映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哪些規律性東西?從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第①題不難回答,第②題有一定難度,師生分析歸納總結后得出的正確答案——中國資本主義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他們有一定的依賴關系。這樣就回到主題上來了,學生也就知因知果了,教學效果也就不一樣了。總之,課堂中通過史料的運用,在提高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知識和拓展學生視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效果也是明顯的。
通過一些例題也不失是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的好方法。上課選用的例題形式各樣,可以是往年的中考題,也可以是一些易錯題。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歷年中考題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一來中考是要保持延續性的,不會突然改變風格和方向,二來每年考查的能力和知識都大體相當,三來中考考查的是知識、素質和能力,四來可以夯實基礎和突破重難點,一舉四得。因此,課堂上穿插近幾年中考經典題目進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相關知識的時候,如果穿插這樣一道題,它是2018年蘇州市中考試卷上一道選擇題。題干是:1919年,美國教育家杜威應邀訪華。7月2日,他極其興奮地在寄往美國的家書里寫道:“今天的新聞就是中國代表團拒絕簽署巴黎和約。這條新聞真是太好了,都不像是真的。你們想象不到,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么。這是公眾意見的勝利,一切都是由這些學校里年輕的男孩女孩們推動的。”杜威的家書表明他見證了,選項A:戊戌變法,選項B:辛亥革命,選項C:五四運動,選項D:國民大革命。本題是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進行剖析:該題是一道情境設計題,題干表明了歷史事件的時間、主體人物、過程、結果和影響,內容設計得比較全面,學生若基礎知識掌握得扎實,此題不難,C項是正確的。通過本題的講析,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掌握和遷移便駕輕就熟了。
總之,方法可以多種多樣,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學生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真正理解教材,牢固掌握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