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智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第二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保證解答問題的精準性。基于此,教師要通過專業的教學,引導徐盛掌握數學算理結構,進一步提升其數學能力。
小學數學從本質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關于計算的內容比較淺顯,教師在此方面的教學可借助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形象地感受算理,例如借助主題游戲、使用輔助工具等,進而提升學生計算能力。例如小學數學《十以內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借助小木棒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此基礎上更熟練的掌握此內容的算理結構。而面對難度更大一些的數學知識,就可使用數形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借此提升教學效率。
站在小學生角度分析,很多數學知識點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可以以此直接參與學習或者聯系[1]。所以對于小學生學習來說,探究加減、乘除法的算理,可以依據生活經驗進行,令其使用數學方法,更好的理解,并在掌握計算方法基礎上,實現內容的遷移與類比,借此探究多種計算方法之間的關系。
2.1 創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標要求學生使用算理計算問題的時候,通過實際問題,提升學生數感,加強對計算意義的了解,以此防止運算和運用的分裂,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找尋數量管理,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方面,挖掘數學信息,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插圖,教師需引導學生從插圖中挖掘數學信息,進而提出問題。首先,創建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一般來說,情境的素材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令其偶足夠的親切感,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例如《四則混合運算》課堂中,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春季采摘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并知道數學計算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工具,拉近學生與數學的關系。其次,使用故事或者游戲導入。學生受年齡的影響,對學習缺乏耐心與主動性,需要教師采取策略,可使用故事或者游戲吸引其注意力,并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讓學生邊玩邊吸收知識,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講解乘法口訣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其編入兒歌中,以朗朗上口的節奏讓學生快速記憶,印象更加深刻。最后,利用工具導入問題情境,通過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如講解有余數的除法時,發放教具讓學生等分,若產生剩余且不能繼續分的數,就是余數,加快對算理的認知,進而深入研究出發規律。
另一方面,提出問題,經過上面情境的構建,教師帶領學生整合信息,并提出問題,讓學生知道運算的算理探究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情境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下面幾點:首先,情境主題與教學內容貼合,針對性強。第二,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并提問。第三,不是所有的計算教學都能使用情境教學形式,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可適當運用于課前預習或者課后復習中,旨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2.2 利用學生研究式學習研究算理。創建問題情境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此時教師可以使用學生自主研究式學習方法,教師適當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常見的方法就是合作交流,課堂中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對數學知識有一定想法,此時引入小組合作方法效果明顯,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對算理的理解,通過共享,讓其他學生了解自己想法,擴展思維。并經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無形之中解決問題,對數學算理才有完整的認知,進而提升學習質量。另外在數學算理的探究過程中,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開展計算,然后依據運算步驟,找出運算規律,總結數學算理。此過程通過學生自主總結,從過程得到結果,深刻感悟算理。
2.3 交流匯報中提出質疑確定算理。當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后,對計算方法有初步認知后,教師可馬上組織小組匯報研究成果,對學生使用的運算方法進行評價,對于評價的方法有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兩種。而質疑也可融入到評價過程中,包括學生與教師質疑。小組質疑是小組成員在交流或者聽完匯報后有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教師給予幫助指導,在課堂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交流[2]。而教師的質疑是將學生沒有想到的問題提出來,指導學習思想的轉化,并能在思考與討論中獲得成功體驗。如《四則混合運算》教學中,學生討論的時候可能忽略某一知識點,如分布算式或者綜合算式沒有思考到。就出現一個綜合列式的運算中不同組學生得到的是不一樣的結果。因此需要教師質疑引導學生分析,進而總結正確運算順序。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數學學科很重要,需要教師科學教學,對于運算環節,引導學生精準掌握算理結構,并能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通過創建情境、探究式學習與提出質疑,讓學生從研究算理到確定算理,加強學生的理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