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淋
(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云蓋寺鎮中心小學 陜西 鎮安 711500)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匯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況,針對此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資源,進行說話訓練;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說話語境;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接下來我就把我的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1 充分利用課文插圖, 運用觀察和想象說話。部編版低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穿插了很多生動形象的圖片,這是非常好的說話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一課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從圖畫上你們看到了什么?從地面到空中依次引導,孩子們有圖可依,有話可說,自然興趣盎然,爭相描述。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對程度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我再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中的詞串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1.2 拓展課文,進行說話訓練。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前對教參的閱讀研究,找到許多的口語訓練素材。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文《荷葉圓圓》,在學生學完課文后,我讓孩子們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還有哪些朋友也來到了池塘邊?發揮想象,根據學生的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圖片,孩子們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發揮想象,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既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又在模仿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像這樣的訓練機會在很多課文中都可以用到, 比如說《青蛙寫詩》等。
1.3 精心設計板書, 進行說話訓練。板書存在于每一堂語文課中, 它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現代語文教學主要憑借手段之一, 被稱為無聲的語言。把這種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 這又是一種訓練學生說話能力的方式。利用層層分明概括全貌的板書, 不僅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而且能輕而易舉地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氛圍, 使學生根據板書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還可以根據板書完整地復述課文內容。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關于春天的,但由于北方的春天來的比較晚,學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何談能理解呢?于是我相機對進度做了調整,將這組課文放到了第二單元來講。此時春回大地,周末我布置學生到田野里找春天。上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春天,因為他們看到了,有話可說了,自然興趣盎然,再來學習課文,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完課文我引導孩子們:課文把春天寫得這樣美,你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也說得這么美嗎?孩子們爭相說著自己眼中的春天,不知不覺地用上了文中的語言,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學以致用”,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使學生有實踐語言的機會。部編版教材中有不少描寫小動物的課文或故事,如《動物王國開大會》、《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等,孩子們十分喜愛小動物,也愛聽童話故事。教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故事講一講,或是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講給自己的父母親友聽,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并運用到說話中,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為今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習慣就是好品質。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歸根到底就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有效實施語文素養培養策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