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維
(貴州省遵市湄潭縣復興中中學 貴州 湄潭 564100)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在演講時提出了探究式學習,并指出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而且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合理、科學的方法,具體過程中包括四個環節:(1)設定情境,提出問題;(2)分析問題,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加強;(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對于解決教什么以及學什么,探究式學習非常的適用,而且已經得到理論上的論證,所以人們對探究式學習非常的重視。
我國的課程論專家羅星凱對探究式學習也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內容以及形式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同時對于探究式學習的基本特征也應進行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兩點,即“活”和“動”,其中“活”主要表現為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生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預設教室內發生的活動,而學生的思維不能受到學生的控制,所以常常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教師意想不到。“動”主要表現在三點:即動眼觀察、動腦思考以及動手觀察。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探究問題,該學習過程較為積極、主動,在開展探究活動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并且應聯系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問題的積極探究,充分體驗學習產生的過程,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充分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確定了基本模式,對于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應滿足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探究性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2.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問題的設置,這主要是因為問題既是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也是學習起點,所以必須認真的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問題情境中,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并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包括直觀實物演示、生動語言描述等,創設學生感興趣,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進而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學習概率這一課時,教師組織模擬慶祝“十一”節抽獎活動,首先公布抽獎活動規則,即凡是摸到紅球者,會獲得相應的獎勵。然后學生模擬抽獎活動,每小組應安排一名學生上臺進行抽獎。最后完成摸球活動,應讓學生猜測每個學生摸到紅球機會大小。由于這一問題的情境創設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不陌生,而且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前提。
2.2 體驗探究過程,主動獲取新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獲取新知,教師就應為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行進行探究。例如教師在教三角形全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畫出一個已知的全等三角形?”讓學生進行探究,由于三角形有三邊三角,所以可以得出一角一邊、兩角兩邊、兩角一邊等不同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條件進行探索,對于一角一邊兩個條件、兩角、兩邊等,得出相應的結論,即一個條件、或者兩個條件,都無法畫出三角形。之后教師應根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探討,本節課主要教學三個條件中的“三邊”,在探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惑,對知識產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對于關鍵性問題以及疑難問題,若學生解決不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適當的給予指導。
2.3 加深拓展內化,學會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對數學問題理解也不同。一些學生可能會獲得較多的知識,一些學生獲得的知識較為零散,還有可能是錯誤的。因此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共同探究,針對問題,進行交流和評價,互相交換意見、互相啟發和補充,以此強化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提出問題:“按照順次的順序,將ABCD各邊中點連接起來,各中點分別為E、F、G、H,并形成一個四邊形EFGH,探討該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添加什么條件,使四邊形EFGH為菱形”,學生的答案不同,有的學生回答是矩形,有的回答是正方形,有的學生回答添加AC=BD,可以使四邊形為菱形。針對這幾個答案,教師讓各組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都非常的積極,討論氛圍較好,最后得出結論,學生的答案都正確,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添加什么條件,可以使四邊形EFGH為矩形?添加什么條件,可以使四邊形為正方形?”讓學生繼續進行探究,以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教學中應對學生學習狀況充分把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更好的學習初中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探究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的實施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問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