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章
(陜西省西鄉縣城北小學 陜西 西鄉 72350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覺得上好一節音樂課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地學習氛圍和音樂環境,讓學生置身于音樂的美中,也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把學生引入到有關的知識中去,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我們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發揮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創設性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以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及愛好。在上音樂課時,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學生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通過律動、繪畫、即興創作、游戲、表演、節奏樂敲擊等相結合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對于學生來說一些音樂知識太過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師應該用靈活的語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例如教二分音符(X-)、四分音符(X)、八分音符(XX)、十六分音符(XXXX)等等,可以讓學生來分辨聲音的長短,用一些生活中常常能夠聽到的聲音來舉例,比如:火車聲(wu—)、汽笛聲(didi)、汽車喇叭聲(babababa,還有學生所喜歡的動物的叫聲,小貓(miao-)、小狗聲(wang wang),小雞叫聲(jijijiji)。讓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的認識,然后再讓學生自己體會,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節奏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在比如教學力度記號強(f)和弱(p),讓學生聽瀑布的水聲來感知“強”的力度,聽小溪的水聲來感知“弱”的力度。教學漸強和漸弱的力度記號,讓學生聽火車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的車輪聲來感受漸強和漸弱。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多增加些樂理知識,但也不能死板的教授樂理知識,同樣要把樂理知識滲透在游戲中教。讓學生學得容易,記得牢固。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因此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模仿能力采取聽唱、模唱教學法,引導學生把歌兒唱的動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單單要求學生把歌學會,或者背唱歌曲,還要求學生把握歌曲的藝術形象,能夠理解歌曲的內容、情感和風格,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唱歌姿勢和習慣,進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訓練,提高歌唱的表現力。如何讓學生唱的動聽,要讓學生從聽歌曲中體會速度和音量的變化,感受歌曲中對音色的要求,演唱時注意節奏的正確、連音與斷音、旋律的起伏等等基本要求,教師再加以引導,進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要讓學生對老師的演唱進行模仿,要促使他們自主參與和探索,發揮歌唱藝術的感染力,獲取美的聲音、美的歌唱。養成正確的發音方法,不需要在課上作枯燥乏味的發聲訓練,可以在學生唱歌前,先按歌曲節奏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進行咬字吐字練習,又可以讓學生在投入歌曲的同時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避免學生唱歌時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樣的毛病。在教學工作中,我發現運用競賽的形式,能提高歌曲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掌握歌曲。在課堂上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音樂競賽活動,這些競賽活動有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男女之間和小組之間等等,比賽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獨唱、對唱、齊唱,接龍唱,也可以表演唱,或者讓學生自編自創,編詞比賽。一段時間后,學生從不敢唱到勇于唱,在比賽中獲得成功和自信,也增加了對歌唱的興趣。
有效提問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能廣泛囊括內容,又能明確指定達成課程目的和目標所必需的思維操作程序。只有有效提問,才能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小學低年級每周只有兩節音樂課,課堂上四十分鐘是很寶貴的,所以,在教學提問中我們要注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他們的注意力,所提的問題要精心設計,語言精練準確,還可以以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蝸牛與黃鸝鳥》一課的教學,當學生在游戲中熟悉了曲調、體驗了歌曲的意境、享受了合作的快樂后,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說:“蝸牛與黃鸝鳥誰能先爬到葡萄樹上啊?誰能先吃到葡萄啊?”學生開始議論,有的說“蝸牛先爬上樹”,有的說“黃鸝鳥先吃著葡萄”,“可能蝸牛先吃著葡萄”……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地討論起來。在問題的回答中,學生們增強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在教授《新疆舞曲》的課堂上,教師播放著有關新疆特色的課件,聽著《新疆舞曲》的旋律,帶領同學們一起參觀新疆的樂器店,逛新疆的自然風光,品嘗新疆的瓜果,欣賞新疆服飾,觀賞新疆舞蹈。在對新疆有了初步了解后,提問:同學們對新疆的了解有哪些?哪位同學去過新疆?會唱幾首新疆歌曲?新疆舞蹈的風格是什么?……不知不覺中歌曲學會了,作品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深刻的人文內涵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教學中適時、適度、恰當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創設了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到一個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當中,把學生帶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智力、非智力因素,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知識。比如在教學《茉莉花》一課時,開始用一段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國接過奧運圣火時,中國小女孩站在大紅燈籠上演唱茉莉花的錄像,提出問題,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為什么會選擇演唱茉莉花?讓學生一開始就被茉莉花的魅力所折服,進而有了學習的強烈愿望。然后配上優美動聽的《茉莉花》音樂,讓學生用柔和甜美的聲音學唱歌曲。接下來又欣賞了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茉莉花》。比如粗獷豪放東北的《茉莉花》,優美抒情江蘇的《茉莉花》。最后欣賞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站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茉莉花的喜愛和一種民族自豪感。這節課學生的學習表現熱情達到了高潮,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俗話說: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因此,作為音樂老師,我要不斷的學習音樂知識,不斷充實自己,認真鉆研大綱,認真備課,不能把音樂課當成唱歌課,僅僅教會學生唱幾首歌,還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樂理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全方位的音樂能力。音樂教材的內容包括了唱歌、欣賞、實踐與創造,但一首歌曲還與文學、歷史、地理等等學科相關,教師在設計教學教法時,既要在面向全體同學,又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出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揮出學生的音樂才能,讓學生愛上音樂課,成為學習活動真正的主體,從“被動角色”轉為“主動角色”,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輕松愉快的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扎實。
一堂音樂課生動與否,是看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與配合。如果只有教或者只有學就沒有默契可言,沒有生動可言,更沒有沒有效率可言,沒有效率就是我們教師的失敗。音樂教育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徹到教學始終。教師應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審美教育,把音樂課真正上成學生主動學習課,搭成讓學生自主表演的舞臺和夢想劇場,讓音樂課真正地“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