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杭飛 鄭錫洵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 浙江 紹興 312000)
2019年5月舉行的“甬、溫、紹、舟”四地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中,上虞團隊以綱要配套用書水平三“移動+籃球傳接球練習方法”單元為研討對象,分別由5名教師對“移動+傳接球”單元的練習方法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筆者以“移動+傳接球練習方法”單元為實例,進行“教方法”視角下體育課堂的實踐與探究。
學生要學會哪些“方法”,教師如何“教方法”,首先就必須對所學教材內容(運動技能)的功能價值進行分析。只有從教材內容(運動技能)的特征出發,才能設計出合適學生能力發展的練習方法。
本次研討活動以“移動+籃球傳接球”為教材內容,籃球是一項以投籃為中心,以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而進行的攻守交替、集體對抗的球類項目,它包括移動動作、控制球動作和爭奪球動作,以及這些動作的組合動作所組成的動作體系?;@球項目的本質是發展人體的協調、靈敏、速度等身體活動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所以,在“移動+籃球傳接球”教材內容的處理上,側重于設計在防守情境下進行各種移動步伐與傳接球進行組合的練習方法,從“體能”維度來進行單元構建;同時在“體能”練習方法中又滲透“運用”的方法,做到動作技能、體能和情感能力提升的有機融合。
如在“側身跑+傳接球的練習方法1”一課中,執教老師從教材內容的特征出發,對側身跑的方向、速度、節奏做出了改變;對傳接球的出手速率、角度做出了改變;同時安排了“一攻一防”模擬比賽情景的“側身跑+傳接球練習”,這些練習方法體現了籃球項目對抗性、合作性等特征,這樣的練習方法的設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學生以后“會打籃球、會比賽”打好基礎。
上虞研修團隊依據教材特征和學生對“傳接球”的掌握情況,“移動+籃球傳接球”單元構建下,進行5個課時的練習方法(教學內容)展示,這些練習方法的設計,都是緊緊圍繞“移動”、“傳接球”這兩個知識關鍵點開展的。移動主要指腳步上的移動,包括有球移動和無球移動;傳接球主要包括無防守傳接球和防守情境傳接球。抓住知識關鍵點,在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練習和“無防守傳接球”、“防守情境下傳接球”的組合練習方法上下工夫,設計出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如:左右滑步+傳接球、左右滑步+原地運球傳接球、折返跑+傳接球、折返運球+折返跑+傳接球、側身跑+傳接球、變向跑+傳接球等。將這些跑動姿勢和傳接球的組合練習方法作為教學內容,都是從讓學生“會用”考慮設計的組合練習方法,在豐富練習方法,豐富身體感知的同時,提高了籃球技術生活運用能力。
如在第五課時的“變向突破+傳接球的練習方法”中,執教教師設計的“有防守兩人一組變向突破練習”和“有防守兩人一組變向突破練習+傳接球”練習方法,在練習過程中,執教教師沒有刻意地讓學生用何種方法突破,而是讓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的本領,創造和嘗試不同的突破方法。學生正是在這樣的對抗環境下,學生掌握了適合自身的運球突破的方法。學生的動作從技術層面來看可能并不完全到位,但只要他能喜歡這個“方法”,并有“完成”持球突破的體驗,這不就是“教方法”的目的嗎?!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教學內容的傳授和灌輸,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情況。而“方法”的引導從學生的個體實際出發,以學生能力發展目標,注重學生方法掌握和運用能力,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等情感能力。
如“側身跑+傳接球的練習方法1”一課中,執教教師設計的“傳接球比穩”練習方法,要求學生在有防守隊員的情境中進行傳接球。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在有防守情況下傳接球的方法,而是向學生提問:當自己、隊友、防守方處于什么位置時傳球是安全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得出結論:是以三角形,而且接球離防守者越遠越安全。接下來老師馬上拋出第二個問題:那怎么才能遠離防守者呢?學生紛紛嘗試了折返跑、側身跑等跑動方式,得出結論是:跑的時候要騙防守隊員,而且騙他的時候一定要快。雖然只是兩個簡單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卻包含了如何做——三角形站位,怎么做——騙防守隊員跑,且騙的時候要快(快速變向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練,不僅讓學生完成了“防守情境”下傳接球的練習目標,更讓學生體驗了觀察、實際操作、討論思辨的過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教方法”為教學策略的教學,使學生的學實現了從“學會”向“會學”的轉變,促進了技能和體能的有機融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體驗、思考,除了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情感能力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