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洲鷗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 江蘇 常州 213000)
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數不勝數,如果將這些廢舊材料收集起來并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還可以降低教學成本[2]。然而,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點并未得到廣泛認知,所以落實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本文中,筆者首先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廢舊材料的意義進行分析,再就如何有效利用廢舊材料展開探討。
1.1 有利于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普遍存在環保意識缺乏的情況。尤其是一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節約問題,本子沒用完就扔掉,鉛筆用一半就扔掉,買了新玩具還沒玩上一天就丟棄一旁。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再強調的內容,這也是每個人必須要具備的良好品德。所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愛護環境、節約資源,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適當地運用廢舊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1.2 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取得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美術是一門藝術活動,需要一定的教學資源作保障。然而,由于資金有限等各個方面的原因,美術教學資源匱乏的現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缺乏教學資源,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學生缺少鍛煉的平臺和機會,藝術修養無法得到顯著提升。而廢舊材料的運用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局面。廢舊材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廢舊的報紙、廢棄的飲料瓶等,來源非常豐富,這給美術教師的教學開辟出更廣闊的空間,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3]。
1.3 有利于提升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將廢舊的材料變成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這需要學生發揮一定的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和動手實踐,對廢舊材料進行設計,根據材料的性能進行改造,不斷萌生出新的想法,其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4]。與此同時,小學生將廢舊的材料改造成藝術品,在這個過程中還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變廢為寶”的快樂,這對增強學生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往,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均會得到顯著提升。
2.1 明確學習任務,搜集廢舊材料。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數不勝數,美術教師不可能每一件都能應用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發揮引導作用,旨在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廢物改造,即重在方法傳授。所以,美術教師應當做好選材工作,盡量以生活中最常見、最豐富、最易獲取的材料為代表進行講解。例如,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經常喜歡喝飲料,所以有很多的飲料瓶。美術教師可以以“巧用飲料瓶”為主題,指導學生在課下的時候搜集廢棄的飲料瓶。可以在校園里撿,也可以在上下學回家的路上、公園里、家里等場所獲取。在飲料瓶搜集完成之后,對飲料瓶進行清洗,并且準備好水彩筆、顏料、膠水、剪刀等一些常用工具。
2.2 小組合作探討,進行廢物改造。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迸發出更多的靈感,同時也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和創造興趣,美術教師可以展開小組合作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小組探討,一起“出謀劃策”,對廢舊材料進行改造。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互相探討之后會產生很多新奇的觀點,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巧用飲料瓶”這個手工美術活動中,有的學生提議將飲料瓶從中間剪成兩段,對底部進行使用,在瓶上用顏料繪制各種圖案,將其制作成一個筆筒。也有的學生提議利用瓶蓋制作各種卡通人物或者其他的藝術品。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比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由廢棄飲料瓶改造而成的藝術品,以此激發學生的靈感,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2.3 展示藝術作品,分享交流總結。在學生創造結束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展示作品。這一教學環節非常重要,既方便學生之間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還能給學生的才能提供展示的舞臺,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學習信心。在學生展示作品之后,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進行自評,說一說廢舊材料的改造思路以及這樣改造的意義,再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這樣既能引導學生積極借鑒他人的長處,同時又能提升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接著,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進行綜合評價,既要指出其中的優勢和亮點,也要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和缺陷。最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評選出最好的作品,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廢舊材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創造能力。美術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廢舊材料的價值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首先指導學生搜集廢舊材料,其次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討,最后再展示美術作品。這種融入環保理念的美術教育既是新時代下美術教育的改革趨勢,同時也是優化美術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