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榮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10)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實現主體性教育的重要條件,因為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實現主體性教育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保障。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陜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情感的投入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如:“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說說……”、“你的想法跟老師想的一樣”。教師要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由此看來師生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一種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
小組分得是否合理,得當,與合作學習的效率的高低密切相關。人數太多影響每個學生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不利于學習思維的碰撞和互動。一般分成4至6人一組(開始合作學習時,建議同桌為一組)。在組員搭配上,采用組內質疑,組間同質的方式。也就是說從學生民族、性別、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等方面的差異考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混合編排,保證全班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為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僅僅是簡單地把學生安排在一起,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就容易出現“自由乘客”和“責任擴散”的現象,個別成員不參加與群眾活動甚至逃避學習責任,讓幾個“好學生”支配課堂,而其他人袖手旁觀,無所事事,使合作學習猶如空中樓閣。因此,在學生合作學習中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將學習任務下達到每個學生中是必要的。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他們扮演適當的角色。
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有些教師要么在教師中漫無目的地巡視,要么在講臺上無所事事踱步等待,要么就是專注于手中的教科書考慮下一步的教學步驟,或在學生討論時旁觀。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中,當學生對自己的任務模糊不清時,應立即對學生進行說明;當小組活動進展順利時,應及時表揚;當小組的討論偏離主題時,要及時點撥糾正;當他們的討論受阻時,要及時給予指導;當進行匯報與交流時,要及時評價和激勵。
學生自覺參與,組織管理得當,才能體現出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和價值。小組合作學習這個教學組織形式是提倡教師做好“導演”,學生做好“演員”的,與傳統教學所強調保持教師絕對權威迥然不同。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運用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演”進行分離與具體分工,留給學生充裕的課堂時間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各項能力。教師由此以來,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原先由完成的工作現在就可以由學生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而不再作為與學生并存的主體而使二者對立起來。教師也會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負荷得到減輕,可以有時間研究教學問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保“導”的質量。由于學生主體性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學生便會自然產生旺盛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項樂事,逐漸進入“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境地。如此一來,小學數學教學的良性循環也會據此建立。
4.1 明確教師管理課堂的角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對課堂有一定的宏觀把握,尤其是對課堂紀律的管理上。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并非是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小學生的自我管控能力較差,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經常會馬馬虎虎操作,交頭接耳,甚至趁機進行一些與課堂無關的活動,這些行為不僅會導致當事學生錯過了教師講解的內容,同時也會影響到周圍學生的學習。
4.2 在分層的基礎上分組。小組合作教學的分組不能盲目進行,需要在基于對全體學生的了解下開展。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展開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進行科學的分組,如此才能達到小組學習共贏的目的。所謂的分層,實際上是小組學習的高級形態,即教師對全體學生的能力狀況作全面分析,然后加以分組,為每個小組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當前小學數學的課堂分組往往具有隨機性的特點,這會導致學生群體分布不均的現象。
4.3 細化小組分工。在合作學習中,需要細化小組每位成員的分工,使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其中。細化分工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師方面,制定合作探究的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探究性與可拆解性,要求學生明確組內分工并將分工內容報備給教師,這將成為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靈活組織合作學習,努力培養學生合作與競爭的意識。另外,我們也要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多向教育領域的領導、專家求教,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