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芬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葵城中學 廣東 江門 529100)
“核心素養”是當今國際教育界的潮流。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英語學科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語言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和語言實踐”(束定芳,2006)。本文從以下方面探討如何通過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創設,培養學生的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學校通過塑造立體化的校園英語環境,通過創設英語宣傳窗,反映學生的校園生活,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介紹英美風土人情等,做到圖文并茂,是提高學生英語興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定期以不同主題,布置開放性的作業,如英語手抄報、英語旅游導報等,由英語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板塊負責教師對上交的材料進行篩選與評比,通過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在生活中豐富、提高。
課堂是教學的主場地,也是營造英語文化氛圍的主陣地。要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首先要將英語文化帶入課堂。
2.1 讓情景表演活躍課堂。《英語課程標準》規定,英語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音、詞匯、語法進行聽說讀寫的交流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情景開展對話、表演及講故事活動。針對故事性強的題材,鼓勵學生開展課本劇、童話劇的實踐活動,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創造實踐活動,課本劇舞臺劇給學生營造一個生動的實踐空間,可以促使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開口,讓愿意開口的學生得到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此時,教師就隱退為“導演”,把學生推向舞臺當“主角”,展示他們的才華。
2.2 外教進課堂。外語的學習是需要語言交際環境的,而對于廣大的學生來說,“出國”是不切實際的,那么我們只有采用“請進來”的方式。外籍教師的加入使學生充滿好奇,更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外教進入課堂,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交際對象,學生可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時地進行運用,具有很好的時效性(胡勝,2006)。
3.1 英語歌唱活動。音樂教學法是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音樂本身有極強的抒情性,容易使人產生共鳴,讓人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從而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梁向東,2012)。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節日選擇不同的英文歌曲,例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學生欣賞“Sunshine On My Shoulders”,圣誕節期間放典雅優美的“Silent Night”給學生聽,在大范圍的學生學習之后,年級或學校可以舉行班際英文歌唱比賽,將學習的熱情進一步提升。
3.2 影視欣賞與配音活動。“外語影視教學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語言素材,而這些是傳統教學形式很難全方位實現的”(蘇炎奎,2007)。教師布置學生利用周末觀看影視片段,模仿其語音語調,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筆者選取的配音片段主要有《冰雪奇緣》、《超能陸戰隊》等,通過海選,最后進行年級總決賽,選手們在全校師生面前,展示了他們的英語能力,鼓舞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4.1 力求全員參與。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負起責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當前的國民教育應該是“水漲船高”式的大眾教育,而不應該是“水落石出”式的精英教育(張明坤,2007)。
4.2 力求形式多樣。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建議其多參加“學習型”活動,如詞匯競賽等等,使其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提高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會鼓勵他們多參加“應用型”活動,如擔當英語活動的主持人、參加英文短劇比賽、演講比賽等需要較高綜合素質的活動等。
初中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教師應從平時教學抓起,不斷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創設更加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促進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