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軍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三岔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化學是初中階段主要的學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以核心素養理念為背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能力,優化教學效率,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提升其化學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有效手段,幫助學生養成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必要品格和能力。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有情感、技能、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學科的情感感悟。另外,核心素養具有擴展性和穩定性的特點,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保證學生更加適應社會,完成自身的全面發展。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下面幾方面:第一,學生可以站在宏觀角度辨識物質變化的過程和現象,并利用符號將其體現出來。另外還能知道物質的具體組成。第二,有良好的變化觀念,認知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并從不同的角度對化學變化進行深入探究,知道化學變化的規律。第三,在化學學科中有良好的實驗和創新意識,可以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操作,得出實驗結果后,提出創新性設想。第四,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以嚴謹的態度分析化學知識,關注社會中和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化學過程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2.1 靈活使用教學手段。以往的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使用“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此過程中學生缺少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點掌握不深,未能很好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核素素養理念下,教師創新教學形式,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微課、翻轉課堂、慕課教學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構建該校課堂,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如教師對化學知識點進行講解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上網學習,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此種教學方法,還能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實驗教學法,初中很多化學知識都需要在實驗中得出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動手實驗,利用有趣的實驗現象,令學生獲得良好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知道某些定義產生的原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課堂辯論的形式,當學生對知識點有不同想法的時候,教師不急于公布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討論,將知識點透徹的分析后,逐漸知道自己的正確和錯誤。
2.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要堅持教學的生活化,結合課本內容,總結學生生活經驗,將教學融入到其生活實際中,縮短化學和生活的距離。例如進行九年級上冊《水的凈化》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口述或者通過實驗實驗,展示水凈化的過程,雖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對其理解還不夠深化,對水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教材中以偏遠地區為案例,和學生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無論在家中還是學校里,學生都能使用到清潔的水,未能意識到水凈化的實際意義。基于此,教師構建“水凈化”專項活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升其重視。教師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中互相合作收集戶外的水,可以是雨,也可以是雪。當學生面前有一份自己收集的水后,教師提問“同學們觀察一下我們收集到的水是否干凈呢?”學生通過觀察,回答“水比較清澈,但是有一些沉淀物”。接著教師設置任務“請大家聞一聞水是否有其他的異味”,學生利用扇聞法,回答“有異味”。此時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合其中,帶領學生進行初步的過濾,嚴格按照一貼、二低、三靠的流程操作,待過濾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和沉淀物。在此環節中,大多數小組都能順利完成工作,只有個別小組即使經過過濾的環節,但是水依然渾濁,此說明初步的實驗不成功。教師不直接給予正確的指導,而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反思自己實驗過程的錯誤,當其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后,重新操作,最終得到干凈的水。經過過濾的水,已經沒有異味,教師可提問:“未做實驗前,看似很干凈的水能喝嗎?為什么過濾后的水就無異味了?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看似很干凈,卻有異味的水?”幾個簡單的問題,都和學生生活有關,打開其思維,學生將水中味道的來源進行深入分析,并將教材內容和實驗過程結合,加深對自來水廠的凈化原理,提升教學效果。此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將化學內容和實際生活契合,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站再生活化的角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結論: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需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落實核心素養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并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其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為社會主義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