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麗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羊圈子小學 遼寧 盤山 124100)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良好的改善數學課堂數學氖圍、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交流、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我國新課改的推動下,合作學習以其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在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高效性方面得到了廣泛實踐。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竟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竟爭的成敗并不是取決于每一個個體的發展,而是取決于人們之間的團結協作,人們越來越更加關注團隊合作的效果。那些只知道競爭但是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在現代社會中將逐漸失去生存與發展空間。因此,新形勢為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也對我們的學生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農村小學生,合作精神一定要從小進行培養,從這些身肩末來重任的娃娃們抓起。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鮮的生機與活力,教師也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積極引導學生,加雖學生的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其獨特的優勢與作用。
1.1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在他們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無可替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看他們。因此,要促使小學生健康發展,教師就要與學生主動通交流,積極地鼓勵學生,使其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與希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2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通過合作解決詞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使其養成合作的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3 教師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學生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將問題完全地拋給學生,而要隨時地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疑惑,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在合作交流結束后,教師要綜合學生的觀點,并適時地給予引導與點撥,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找到正確的分析思路,得出正確答案。
合理的分組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合理的分組,爭取實現“組內合作互助,組間相互競爭”的目的,從而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小組的榮譽增光彩。并且,小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好勝心與榮譽感,每個小組的綜合水平相當,更會激發學生的求勝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我在教學時就將學生大致分成了勢均力敵的幾個學習小組。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由于學生對于加減法的計算還沒有練掌握,我便為學生設計了一些練習題來讓學生練習。首先,我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來抽取一個序號,每個序號都對應著相應的十道題,在所有的小組都抽取完畢后,我便按照序號給每個小組的學生發放答題卡(其中每個小組的學生所拿的答題卡的題目相同),然后讓學生開始答題,在學生上交答題卡后首先計算學生的答題準確度,并且按照學生上交的順序來分別給小組計分,最后取這兩項的總分為整個小組的得分。這樣的規則設置使學生在做題時格外地認真仔細,并且很多學生為了提高做題的準確度,還主動地與組內的成員核對答案。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計算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計算水平得到了發展,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作為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引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巧妙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在設計回可題時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習實際情況,不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感覺毫無意,也不能過度復雜,一面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設計上,我力求以“探究”為核心,但不是掛在嘴邊的“探究”而是把探究融合在實際課堂中去,努力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假設”——“合作與交流”的全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會了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時,可以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學校四(2)班有男同學32人,女同學24人。體育課上,李老師要把28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讓他們分成兩大組進行練習,可以怎樣分?學生中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平均分,另一種是按男女同學的人數來分,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哪一種分法更合理,在學生的討論分析中產生了探究的問題。
再如教學《簡單歸一應用題》時,可以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要求很快測算出全班60位同學在一分鐘內大約一共能口算多少道題,怎么來測算呢?學生討論后爭相回答。
生1:可以先統計全班每位同學一分鐘口算的題數,再把它們加起來。
生2:這樣太麻煩了,只要先測出一位同學一分鐘口算的題數,再乘以60就可以了。
生3:這個辦法不可取,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算得快,算出的得數就太大了;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算得慢,算出的得數就太小了。學生都認為第三位同學說得有道理,怎么辦呢?這時,一位同學興奮地說:“可以先測出幾位同學算的題數,計算出他們的平均數后在乘以60。”大家認為這個辦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