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旭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也在逐漸互聯網化,為滿足居民需求,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種類和數量在不斷調整,如目前比較火的個人消費貸款。個人貸款作為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之一,能一定程度緩解居民的資金壓力,也能為銀行創造經濟利益,但同時還帶來貸款風險。商業銀行如何在發展個人貸款業務為單位增加利潤的同時又嚴格控制風險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貸款;風險控制;策略分析
為適應市場需要,各商業銀行都積極開發了多種個人貸款業務,尤其是消費貸款,正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還有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生的微粒貸、網商貸等等,以社會征信體系為支撐的各種個人線上貸款業務也多種多樣。隨著商業銀行線上線下各種個人貸款業務的開展,銀行內部出臺各種制度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控制,銀監會也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旨在確保商業銀行發展個人貸款業務的同時又能對其中的風險進行合理控制,真正促進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狀況
商業銀行主要是對資金進行管理,主人貸款業務作為其重要業務之一也在隨著經濟發展形勢改變而演變。新經濟發展形勢下,經濟逐漸被細化,銀行將貸款方向投向自然人,也放寬對借貸人的條件審核,個人貸款形式和種類呈現多樣化并在不斷開發中,如互聯網模式下的微粒貸、消費貸等,具體如圖1。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的生活節奏,也加重了居民的生活壓力,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個人貸款業務呈現出了重要的增長態勢,也已經構成了各大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點之一,但同時也給商業銀行的運行增加了風險隱患。個人貸款因為居民的經濟問題不能及時償還而產生逾期現象,當逾期現象積累到一定時間后造成銀行資金流失,過多的逾期導致銀行大量資金被占用不能收回,影響銀行的正常運營和營利,逾期率過高不符合人民銀行和銀監局的監管要求,因此,商業銀行在發展個人貸款業務時一定要做好風險控制工作。
當下,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成熟和快速發展,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發展快速。商業銀行的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主要以信用卡以及其他能夠觸網的個人消費貸款為主,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自助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提升客戶對商業銀行的互聯網產品的認可度。截至2015年,我國P2P網貸平臺約2595家,歷史累計成交金額約13652億元,貸款余額約4394.61億元,涉及人數約3000萬人。
二、商業銀行個人貸款風險的成因
1. 個人原因。商業銀行個人貸款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貸款人無法按期還款導致資金流失。一方面多數商業銀行以產品為中心,重數據輕抵押,進行貸款審核時僅通過評估借款人的信用,掌握客戶的真實信息和金融交易數據,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抵押物,一旦客戶不能及時還款銀行工作很被動,如果進行暴力催收會引起負面報道。另一方面客戶在辦理完個人貸款后存在失業和收入降低的風險,還有些超前消費和投資決策失誤等,一旦資金流斷裂加大逾期風險,甚至出現壞賬、呆賬,影響銀行經營。還有些是客戶惡意騙取貸款,提供虛假資料躲避銀行審查套路銀行貸款,這類客戶貸款的風險更大,也是產生逾期率高的主要原因。
2. 系統和政策原因。系統風險是指因外部因素變化而出現的風險,包括不可回避風險和不可分散分險。政策風險是由于國家政策變動而產生的風險,如房產稅的征收給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風險。這兩類風險產生的機率相對較低,但如果發生影響則比較大。
3. 銀行自身風險。目前,隨著業務權限的限制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完善,銀行內部操作風險已經控制得很好,但由于外部競爭日益激烈,銀行在個人貸款申請時更多的是“重數據輕資產”“重數據判斷輕擔保物”,而這些數據也是割裂在各個業務條線,沒有實現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很難對個人信貸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容易導致行業多頭借貸、借新還舊現象滋生,數據倒賣等附屬黑產也隨之發展,非常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4. 互聯網貸款的風險。互聯網個人貸款的本質依然是信貸,核心要素是信用,只是從之前的線下轉到線上進行,且產品種類更加多樣化,交易更加簡化,但風險也更大,另外,還有自身獨特的風險,如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不能現場面簽、抵押造成的欺詐風險等。同時,還有互聯網帶來的技術風險,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單位創收利潤,但這把雙刃劍也會因黑客、服務器泄露產生風險,加大金融犯罪、黑色產業產生的可能,網絡安全技術風險不容忽視。
三、商業銀行加強對個人貸款業務風險控制的策略分析
1. 對借款個人而言,在申請個人貸款時應綜合考慮自身日常消費情況、資金壓力、還款能力、失業風險,通過綜合考量后合理借貸,同時仔細閱讀和平臺簽訂的貸款協議以便及時發現不合規的條款,貸款審批后更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覺得可以晚點還或不用還,杜絕惡意逃脫貸款的行為,珍惜個人誠信信用,及時進行歸還貸款,確保自身征信良好,也為金融市場貢獻個人力量。
2.對商業銀行而言,首先,堅持合理合法的原則,不能為了盈利超越法律紅線,要在合理的利率內做好風險控制工作,保持相對穩定的逾期率水平,并響應監管政策,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肅清行業亂象。其次,對個人貸款業務進行審批時一定要進行全面的貸款調查和風險評估,對資料的審查更是要查真去偽,對于惡意騙取貸款的客戶一經發現永久不予借貸,對貸款人盡量要求提供抵押物,并根據有無抵押物和抵押物價值判定審批金額,最大程度做好降低風險工作。最后,商業銀行需要高素質、穩定的人才隊伍。挑選一些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團隊意識強的人員充實到個人信貸隊伍,并根據特長和意愿安排到合適崗位,配備科學的考核機制,使收入與業務掛鉤,使晉升與工作掛鉤,激發從業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提高隊伍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滿足單位貸款業務和風險管理工作的需求。
3.對監管者來說,一是平衡好穩定與創新的關系,個人貸款業務鼓勵創新,但也要做好風險評估,注重金融市場的穩定,確保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避免因發展業務創新的同時帶來金融風險的集聚。如已被明令禁止的校園貸、拍拍貸等,為了追求利潤鎖定無還款能力的在校大學生,不但扭曲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更為家長、學校和社會帶來困擾。二是構建完善的征信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個人信用進行全面分析并為貸款審批提供數據依據,如果有逾期或惡意騙款行為將直接影響征信,所有平臺不會批準個人貸款,大大降低因個人原因產生的風險。三是加快監管科技建設,監管工作不該是刻舟求劍式的固定模式,而應與金融活動和科技手段相呼應形成互動,與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合作,既保證信息的及時科學性又降低監管成本和水平,有助于構建全面、統一、高效的監管科技系統。
結束語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目前和將來都有極大市場,未來個人貸款可以互聯網貸款為主,貸款產生風險的種類和可能性都較現在更大,未來風險控制能力將成為決勝互聯網貸款的關鍵。因此,各商業銀行應積極更新觀念,以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為平臺,不斷深化個人信貸業務經營模式、服務模式、業務流程和產品制度的變革,積極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個人信貸業務互聯網發展模式,引導我國新興金融業務和模式的健康、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芝泉.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應加強個人住房貸款風險管理[J].金融經濟,2017(24)
[2]林更.互聯網金融形勢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發展[J].科學家,2017(02)
[3]李林鴻.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監管政策演進[J].金融界,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