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濤 王俊鵬



摘 要:在閻良區兩所農村高中抽取了被試325名學生,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每一位被試進行施測。該量表由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它共10個因子組成。研究發現,SCL—90樣本平均得分為1.90分,標準差0.48。各因子得分中強迫癥狀最高,其次是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焦慮、其它、偏執、軀體化、精神病性、恐懼。
關鍵詞:心理健康,狀況,差異
了解某一區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會隨測量時間、地點、年級等的不同而隨時變化,測量時主試的語言、表情,教室的氣氛,學生當時的情緒等都是影響測量結果的無關變量。所以要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長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分析。本次選取兩個學校的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分析。
一、目的
查明閻良地區高中學生的主要心理癥結;比較閻良地區高中學生男生與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比較閻良地區高中優秀學生、良好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比較文理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差異。
二、方法
(一)被試
閻良地區兩所農村高中抽取了被試325名學生,共有被試325名學生,其中男生143名,女生182名;文史類122名,理工類203名;優秀學生121名,良好學生95人,普通學生109名。
(二)材料
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每一位被試進行施測。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它10個因子組成,總共90個項目。計分是由90個項目的總分加在一起除以90算出最后得分。按照粗略的記分方法,2分以下,表示心理健康總體上是良好的;2—2.9分,表示心理健康存在輕度問題;3—3.9分表示心理健康存在中度問題;4—4.9分表示心理健康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5分表示心理健康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各分量表的計分方法是由該因子的總分除以該因子的項目數,粗略的計分評價標準和上面一樣。
(三)程序
1.以班級為單位向每位被試發放一份“SCL-90”,并讓其將班級、姓名(可不填)、是否獨生子女、家中排行、性別、年齡寫上,但是暫不要做題。
2.以班為單位,向每位被試說明指導語:現在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拿到了一張“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4頁。請大家注意,作答前應認真、仔細的閱讀每一道題目,因為姓名可不填寫,所以大家不要有什么后顧之憂,應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認真填寫,每個題目沒有對錯之分,應盡快回答,不必過多思考,也不能商量和偷看,一會兒,如果你做完較早,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不能說話(強調一遍)。
3.測驗完畢,收回答卷。
4.問卷回收后,將數據輸入計算機,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對所有測試數據進行整理、處理、分析,并得出研究結果。
在調查研究中,為了提高調查信度,對于無關變量的控制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個是選擇的班級都很有代表性,同時選取的樣本容量也很大,占到高二總人數的35.45%,此外主要是通過指導語對無關變量進行控制。
三、結果
根據研究發現,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SCL-90樣本平均得分為1.90分,標準差0.48。各因子得分中強迫癥狀最高,其次是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焦慮、其它、偏執、軀體化、精神病性、恐懼。具體數據見表1。
表1表明了總量表的樣本平均數與標準差,以及各因子的平均分與標準差。從此表中可以看出,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的主要心理癥結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焦慮(此量表是我國心理工作者經過不斷的研究和修改而制定的,符合我國的國情,所以其內容效度很高)。
表2表明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在總分以及除軀體化以外的9個因子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好于女生。
表3表明理科和文科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其中理科總體好于文科。
表4表明三個層次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普通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劣于優秀和良好學生。
四、分析與討論
(一)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原始分分數較高的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焦慮五個方面。男生平均分較高的因子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其它、偏執;女生平均分較高的因子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抑郁和焦慮。從全國常模來看,上述幾個因子的原始分也同樣較高,所以單看原始分數的因子分數意義不大。但同時在和全國常模比較的下,閻良地區農村兩所學校各個因子平均分都要高于全國,這說明,該地區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
國內有學者通過SCL-90研究過城市與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發現城市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農村學生。而此次調查農村學生居多,這可能是高于全國常模的一個原因。
此次調查兩所學校寄宿制學生居多,學生長期生活學習的環境主要限制在學校這個圈子里面,這也造成部分學生一些壓力難以及時釋放,導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下滑。
兩所樣本學校管理制度的嚴格,促成了很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與成績的提升,但也給學生造成了相對更多的壓力。
(二)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到,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女生,除軀體化因子之外,其它九個因子都達到了顯著性差異水平。
高中階段,男生在校內的課外活動與愛好要遠遠比女生豐富,這會導致男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可以通過一些體育活動與愛好發泄和轉移。在整個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為不滿自己的生理狀況,她們的身體映象更為消極。對自己身體所產生的不滿會造成女孩對自我的不滿,使自己的自尊降低,更容易感到抑郁。對自己身體越是不滿就越是在意,從而使得她們在生理適應性方面弱于男生。已有研究表明,學業成績與身體自我呈負相關,且有消極的預測效果,由于她們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體,在追求滿意身體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從而對她們的學習適應產生消極的影響。生理上的不滿造成學習適應不良,從而使這個年齡的女生比男生產生了更多的不良情緒體驗,導致了心理健康狀況的不良。
(三)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文理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
本研究表明,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理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文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關鍵和文科學生女生占有很大比例有很大關系。
(四)閻良地區農村高中學生成績優秀、良好和普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優秀與良好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普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在筆者以往的研究中也發現過此種情況。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成績優秀的學生更能在學習當中獲得一種被尊重和自我實現,對學生的健康的心理有一種促成作用;普通學生內心深處也有獲得優異成績的強烈愿望,他們也常常因為意志力的薄弱和優異成績的渴望而陷入矛盾境地,也導致了自身心理壓力的加重。
(五)關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的討論
中學生的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大多源于對環境的不適,這種環境是來自于家庭,二是來自于學校,所以要解除中學生這些心理疾病就必須:
第一,重視挫折教育,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力。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已越來越激烈。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面臨競爭,這就必然會有失敗和挫折。因此,在多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鍛煉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鍛煉他們如何正確對待失敗,如何適應各種變化著的環境。學校可以利用講座、討論、談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各種困難預測以及如何處理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的教育,使學生有經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以免發生個案等類似情況的發生。
第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有助于消除他們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干擾,有助于避免各種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些家長和教師,為了讓孩子懼怕自己的權威,制造緊張壓抑的環境,或是過度地關心、溺愛,這都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胡勝利,中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及其常模建立,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2):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