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 李運中 苗偉 王燕軍 魏洪敏
摘要:針對許昌市城鎮園林綠化植物配置選擇的原則、要求及推薦樹種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和總結,提出了綠化植物的配置原則和選擇方法,對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園林綠化工作有較強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關鍵詞:城鎮園林綠化;植物;配置選擇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059-04
1許昌市自然概況
許昌市位于東經113°03~114°19、北緯33°41~34°24之間,屬暖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3~14.6℃,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150~2391h,年太陽輻射總量121kCar/cm2,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O℃以上的農耕期314d左右,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持續日數為218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71.1~736.0mm,無霜期217.5d。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4.35%、綠化覆蓋率42.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27m2。
2綠化植物配置選擇的原則
2.1生態性原則
考慮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相互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景觀。
2.2適用性原則
考慮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因素,優先使用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植物。
2.3景觀性原則
按照美學原理,滿足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同時考慮不同植物的形態和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
2.4經濟適用性原則
綜合考慮成本和文化性、藝術性,滿足功能和景觀要求,達到經濟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2.5生物多樣性原則
根據地方特色,引進馴化外來植物種類,增加植物種類,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
2.6安全健康原則
避免因綠化植物的選擇不當而產生病蟲害及環境污染。
3各類綠地綠化植物的配置和選擇
3.1公園綠地
3.1.1公園綠地植物配置要求
(1)應以喬木為骨架,復層配置,栽植密度合理。注重物種多樣性,豐富綠地景觀。大于5000m2公園綠地,植物的配置應喬、灌、花、草相結合,物種要豐富,植物種類(含品種)不低于20種。
(2)綠地中植物種植應以喬木為主,喬灌木種植面積比例應不低于70%。林下不得裸露地表,應配置地被植物或草坪。
(3)公園綠地綠化面積占總面積應不低于70%,綠化覆蓋率不低于80%(包括垂直綠化)。
3.1.2公園綠地植物選擇
(1)生長表現好,如:易生長、病蟲害少、易管理等。
(2)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適應栽植地立地條件。
(3)適應栽植地養護管理條件。
(4)公園綠地中的水面,應選擇配置荷花,品種應豐富,突出區域特色。
(5)以大規格喬木為主。落葉喬木胸徑不低于8cm,枝下高不低于2.5m;常綠喬木胸徑不低于6am,枝下高不低于2.2m;重點地段及重要景觀樹落葉喬木胸徑不低于15cm,枝下高不低于2.8m;常綠喬木胸徑不低于8cm,枝下高不低于2.5m。
3.1.3推薦種類
銀杏、五角楓、櫻花、垂柳、香樟、雪松、大葉女貞、楸樹、懸鈴木、白蠟、合歡、鵝掌楸(馬褂木)、苦楝、欒樹、黃山欒、三角楓、毛白楊、國槐、水杉、廣玉蘭、梅花、碧桃、紅寶石海棠、紅櫨、川滇木蓮、黑松、白皮松、元寶楓、龍柏、剛竹等喬木,桂花、臘梅、紫薇、月季、紅葉石楠、海桐、錦帶、紫荊、木槿、日本女貞、貼梗海棠、珊瑚樹(法國冬青)、榆葉梅、垂絲海棠、繡線菊、黃刺玫、衛矛、天目瓊花、蚊母、木本繡球、凌霄、紫藤等花灌木和攀緣植物,紅花酢漿草、蔥蘭、美人蕉、紫葉酢漿草等花卉,荷花、睡蓮、蘆葦、水生鳶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
3.2道路綠地
3.2.1道路綠地植物配置要求
(1)道路綠地率應符合下列標準:園林景觀路道路綠地率不小于40%,紅線寬度大于50m的道路綠地率不小于30%,紅線寬度在40~50m之間的道路綠地率不小于25%,紅線寬度小于40m的道路綠地率不小于20%。
(2)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不得裸露土壤,大規格喬木占總栽植喬木數量的80%以上。
(3)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中間分車綠帶應阻擋相向行駛車輛的眩光,在距相鄰機動車道路面高度0.6~1.5m之間的范圍內,配置植物的樹冠應常年枝葉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兩側分車綠帶寬度大于或等于1.5m的,應以種植喬木為主,并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分車綠帶寬度小于1.5m的,應以種植灌木為主,并應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
(4)行道樹綠帶種植應以行道樹為主,并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形成連續的綠帶,行道樹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幅為準,最小株距應為4m。
(5)路側綠帶寬度大于8m時可設計成開放式綠地,開放式綠地中綠化用地面積不得小于該段綠帶總面積的70%。
(6)立交橋綠地喬、灌木栽植面積應達到綠地面積的60%~70%以上。環橋綠地應配置不影響交通視野的低矮花灌木、點綴樹叢、孤植大樹等;橋下應栽植攀緣植物,垂直綠化橋柱、橋體;沿橋體兩側綠地應栽植高大速生喬木。
(7)規劃綠地面積較大的高速路及立交橋兩側應配置喬、灌、草復層混交綠帶;高速路及一般公路立體交叉處在彎道外側應植數行喬木;兩條道交匯到一條道的交接處及中央隔離帶,應栽植低矮灌木及草坪;立體交叉面積較大的,按公園綠地配置;坡度較大處以草坪式護坡綠化為主。
(8)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島綠地應保持各路口之間的行車視線通透,布置成裝飾綠地。立體交叉綠島應種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點綴樹叢、孤植樹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開闊的綠化效果。橋下宜種植耐蔭地被植物。墻面宜進行垂直綠化。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
3.2.2道路綠地植物選擇
道路綠化應選擇適應道路環境條件、生長穩定、觀賞價值高和環境效益好的植物種類。
(1)行道樹選擇落葉、深根性、枝下高較高、冠大蔭濃、耐修剪、壽命長的高大喬木為主,并適應城市道路環境條件,如耐旱、耐瘠薄土壤、抗污染等。
(2)紅線寬度大于40m(含40m)的道路,行道樹落葉喬木胸徑應不低于15cm,枝下高應不低于3.2m;行道樹常綠喬木胸徑應不低于8cm,枝下高應不低于3m。
紅線寬度小于40m的道路,行道樹落葉喬木胸徑應不低于12cm,枝下高應不低于3m;行道樹常綠喬木胸徑應不低于8cm,枝下高應不低于3m。
(3)花灌木選擇花繁葉茂、花期長、生長健壯和便于管理的種類。綠籬植物和觀葉灌木選用萌芽力強、枝繁葉密、耐修剪的種類。
(4)地被植物應選擇莖葉茂密、生長勢強、病蟲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觀葉、觀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尚應選擇萌蘗力強、覆蓋率高、耐修剪和綠色期長的種類。
(5)選擇植物應無毒、無臭、無刺、無飛絮,落果對行人不造成危害,病蟲害少或易于防治。
3.2.3推薦種類
(1)行道樹推薦種類:以落葉喬木為主,選用懸鈴木(少球或無球的)、銀杏(嫁接品種)、
國槐、黃山欒、杜仲、楸樹、白蠟、絲棉木、七葉樹、苦楝、千頭椿、烏桕等。
(2)道路綠化帶推薦種類:銀杏、櫻花、紫葉李、枇杷、紅玉蘭、紅楓、紅葉石楠、紅寶石海棠、日本女貞、金森女貞、大葉黃楊、紫薇、紫荊、木槿、桂花、錦帶、大葉女貞、廣玉蘭、垂絲海棠、水杉、雪松、毛白楊、日本海棠、小葉女貞、海桐、珊瑚樹(法國冬青)、金葉女貞、鵝掌楸(馬褂木)、常春藤、爬山虎等喬灌木和攀緣植物,美人蕉、鳶尾、矮牽牛、蔥蘭、麥冬等花草。
3.3居住區綠地
3.3.1居住區綠地植物配置要求
(1)新建居住區綠地率應不低于35%。
(2)充分考慮綠地功能,運用混合式方法復層配置,建設人工生態植物群落。以觀賞小喬木為主,不低于苗木總栽植數量的50%,高大喬木不低于20%。栽植密度合理,空間相對開敞。
(3)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配置種類數同公園綠地關于植物種類數的規定。
(4)建筑南面綠地小氣候條件好,植物種類可豐富,但不得影響屋內采光和通風;東、西面應種落葉大喬木夏季遮陽,西、北面應配置耐風耐寒樹種,北面應選擇耐蔭小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種植喬木距離建筑不得小于5m,窗下不得種植喬木及大灌木。
(5)綠地植物配置應提高生態含量,美化居住環境。多布置有益身體健康的保健植物,如:香椿、喜樹、銀杏、櫻桃、香樟、長春花等;適當配植鳥嗜植物和蜜源植物,如:無花果、烏桕、柿樹、香花槐,吸引動物和生物,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居住環境。
3.3.2居住區綠地植物選擇
(1)植物應以喬、灌、花、草、攀緣植物合理配置,以喬木為主。
(2)居住區主路兩側及開闊地宜種植高大喬木。
(3)居住區植物選擇應適地適種,不應種植對人體有害、對空氣有污染和有毒的植物。植物生長健壯,病蟲害少,無毒、無臭、無刺、無飛毛、落葉整齊。
(4)應多選擇能觀花、觀果及文化品位高的植物。
3.3.3推薦種類
銀杏、香樟、香椿、紅楓、白蠟、欒樹:大葉女貞、楓楊、水杉、五角楓、櫻花、廣玉蘭、碧桃、喜樹、烏桕、柿樹、無花果、香花槐、白皮松、油松、剛竹、杏、無花果等喬木,臘梅、桂花、海桐、錦帶、紫荊、紫薇、木槿、紅葉石楠、日本女貞、垂絲海棠、珊瑚樹(法國冬青)、榆葉梅、杜鵑、櫻桃等花灌木,紅花酢漿草、長春花、麥冬、早熟禾、馬蹄金、蔦蘿、金銀花等花、草、攀緣植物,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
3.4單位庭院綠地
3.4.1單位庭院綠地植物配置要求
(1)單位庭院綠化面積應占總面積的40%以上,綠地率40%以上,綠化覆蓋率50%以上。
(2)單位庭院綠化以植物造園為主,喬、灌、花、草、攀緣植物配置得當,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園林景觀突出,小品建筑優雅、富有特色,環境自然優美。
(3)單位庭院的裸露墻體要有攀緣植物覆蓋,有一定數量的立體綠化面積。
(4)單位庭院停車場應建設成為林蔭停車場,綠化遮蔭面積應不低于停車場面積的30%。停車場周邊應種植高大庇蔭喬木,并宜種植隔離防護綠帶;在停車場內宜結合停車間隔帶,種植高大庇蔭喬木。庇蔭喬木可選擇行道樹種。
(5)單位庭院臨街圍墻,除軍事設施、監獄等有保密要求或其他特殊規定的單位外,應采用透空圍墻(結合綠化帶設置的圍墻)。積極推廣單位建筑物、屋頂、墻面、陽臺等立體綠化。
3.4.2單位庭院綠地植物選擇
(1)綠化設計合理,植物選擇符合單位性質,充分運用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態特性的植物,可綠化用地全部綠化,最大限度地進行垂直綠化、高層綠化,工作、生產環境整潔舒適、美觀、花木茂盛,環境生態效益良好。
(2)綠化布局力求自然活潑,做到植物配置形式既統一又有變化,色彩搭配和諧,既鮮明又穩定,結構布局有韻律節奏,力求以上層大喬木、中層小喬木和灌木、下層地被植物的形式,擴大綠地的復層結構比例,不提倡運用純草坪、純色塊布置手法。
(3)選用大規格苗木,盡快形成綠化效果。落葉喬木胸徑不低于8cm,枝下高不低于2.5m;常綠喬木胸徑不低于6cm,枝下高不低于2.2m;重點地段及重要景觀樹落葉喬木胸徑不低于15cm,枝下高不低于2.8m;常綠喬木胸徑不低于8cm,枝下高不低于2.5m。
3.4.3推薦種類
銀杏、香樟、楸樹、懸鈴木、白蠟、欒樹、大葉女貞、枇杷、五角楓、櫻花、國槐、廣玉蘭、紫玉蘭、黃玉蘭、梅花、紅葉桃、剛竹等喬木,臘梅、石榴、桂花、錦帶、紫荊、紫薇、木槿、紅葉石楠、日本女貞、垂絲海棠、珊瑚樹(法國冬青)、美人梅等花灌木,金銀花、常春藤、爬山虎、凌霄、紫藤、葡萄、佛甲草、垂盆草、麥冬等攀緣植物和屋頂綠化植物,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
3.5風景林地
3.5.1風景林地植物配置和選擇
(1)風景林地植物配置和選擇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重視景觀效果和季相變化。
(2)在山坡景點周邊、道路兩側應選擇體現季相變化、觀賞價值高,有良好視覺效果好的植物,山頂、一般景點地段應選擇適應性強的本土植物為主。對立地條件差、地勢險要、坡度較大的地段,應選擇低矮花灌木、藤本為主,以豐富森林植物群落,提高植物自然景觀效果。
3.5.2推薦種類
黃櫨、油松、銀杏、櫻花、紫葉李、烏桕、黃山欒、蜀檜、馬尾松、雪松、龍柏、金枝槐、欒樹、大葉女貞、枇杷、柿、杏、李、剛竹等。
3.6防護綠地
3.6.1防護綠地植物配置要求
(1)以喬木為主,喬灌結合。配置種類喬木、灌木比例為1.5:1。
(2)園林景觀應結合園林生產,防護林與用材林、經濟林結合,合理配置。
(3)有污染的工業區,外圍設置寬度30m以上的喬、灌木混交的緊密結構和半透風結構為主的防護林帶。
3.6.2防護綠地植物選擇
(1)深根性、萌芽力強、抗倒伏、速生尤其高生長快、干直的鄉土樹種。
(2)耐瘠薄、抗干旱、抗煙塵、抗有害氣體等抗逆性強,并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
(3)物種之間及與防護生物協調共生關系好,不得有共同病蟲害或是其中間的寄生樹種。
(4)喬木胸徑不小于6cm,灌木冠幅不小于50cm。
3.6.3推薦種類
速生楊、泡桐、毛白楊、核桃、柿樹、國槐、刺槐、旱柳、紫穗槐、枸樹、苦楝、桑樹、榆樹等。
3.7干線公路綠化
3.7.1干線公路綠化植物配置要求
(1)以抗污染能力較強的鄉土速生樹種作骨干,與常綠及落葉喬木、花灌木、花卉相結合,組成寬闊堅固的通道防護林帶。
(2)配置能起到綠化、美化的作用,能與線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點、線、面兼顧,襯托線形、回歸自然、改善環境。
3.7.2推薦種類
速生楊、毛白楊、苦楝、大葉女貞、國槐、白蠟、欒樹、楸樹、紫葉李、紫薇、大葉黃楊、紫穗槐、蜀檜、紅葉石楠等。
3.8立體綠化
立體綠化是指在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立面、屋頂、地下和上部空間進行多層次、多功能的綠化和美化,改善局地氣候和生態服務功能、拓展城市綠化空間、美化城市景觀的生態建設活動。包括建筑物屋頂、建筑墻面、坡面、圍墻、門庭、花架、棚架、陽臺、廊、柱、柵欄、河道堤岸、立交橋、各種假山與建筑設施上的綠化。
3.8.1屋頂綠化
(1)適用范圍為16層以下、高度50m以下的中高層建筑、高層建筑和多層、低層非坡屋頂建筑。
(2)植物應選擇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喜光、抗風不宜倒伏的花、草、地被植物、灌木、攀緣植物和小喬木。不宜選用根系穿透性強和抗風能力弱的喬、灌木。
(3)推薦種類(土層厚度小于100cm的屋頂):金銀花、佛甲草、垂盆草、麥冬、紅葉石楠、金邊黃楊、紅花繼木、紅楓、紅葉小檗、月季、紫薇、杜鵑、連翹、鳳尾蘭、棣棠、臘梅、紅瑞木、南天竺、火棘、迎春、常春藤、葡萄、紫藤、扶芳藤、蔦蘿、紅花酢漿草、美人蕉、金盞菊、大麗花。
3.8.2垂直綠化
(1)選擇攀緣、垂吊等植物。攀緣植株體長度1m以上。
(2)植物材料的選擇,必須考慮不同習性的植物對環境條件的不同需要,選擇淺根、耐貧瘠、耐旱、耐寒的強陽性或強陰性的攀緣和垂吊植物。
(3)推薦種類:凌霄、蔦蘿、紫藤、葡萄、常春藤、藤本薔薇、爬山虎、扶芳藤、地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