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相應 趙海



摘要: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及電子商務的涌入,現行的商貿流通體制已無法適應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需求。本文以我國東北地區傳統商貿流通行業發展為研究對象,從供應鏈創新變革的角度,探尋新時代商貿流通模式規律并提出改革對策。
關鍵詞:供應鏈;商貿流通;創新;商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0-0024-02
一、新常態下商貿供應鏈及市場經濟體制演變趨向
(一)商貿供應鏈
關于供應鏈,也可以稱其為供應鏈管理。嚴格講,商貿供應鏈就是指國民經濟各商業職能部門為了滿足經濟產業發展創新需要,采取的產業服務及體系變革等實踐活動。通俗點來理解,就是以某一產業作為單位,由該產業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發起。通過技術性、理念性等層面的全局改進,以此帶動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故此。商貿供應鏈及變革發展的目標性也更加明確。旨在提升企業個體或整個行業產業的長期績效。即商貿服務產業供應鏈管理的長期平穩性和持續性。
一般來說,業內采取的控制舉措,包括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經營管理方式創新優化等,旨在促使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彼此間關系緊密。如此一來。再借助電子商務、互聯網經濟等新型產業的輔助作用。加快內外部資源的優化運作。對于個體企業而言,有助于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二)新常態下市場商貿模式及運作趨向
商貿流通業是國民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商貿流通產業水平的高低,基本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能力的優劣。對此。通過對比分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差異便可以得知。進一步看,也可以發現一系列問題和經濟發展矛盾。譬如,以我國中西部地區、東三省地區為例。區域內的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變革存在較大的滯后性,即市場經濟體制的全局滯后。與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和東三省大部分地區在商貿流通產業發展過程中成本高、負擔重、制約因素偏多,最終造成整個區域市場的低效運作。不過,從2014年開始。隨著“互聯網+”產業戰略格局的全面推進,加之移動互聯、網絡經濟的全面崛起與迅猛增長,顛覆式改變著商貿市場格局,包括生產端、物流服務、零售商貿、消費端等,即整個供應鏈空間布局的縱深演變。
總體來評價。作為國民經濟、區域經濟發展進步的主要經濟組織機構,商貿流通產業企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愈發凸顯。無論是零售批發、生產貿易。還是物流服務。現代化市場經濟時刻要求企業需要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樣,現代商貿流通企業也需要構建一套完備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并積極尋求多方合作。搭建產業供應鏈管理模式。隨著當前經濟迅猛發展,大多數行業企業都從原始的商業模式中脫離開來。不斷去尋求與現代管理的最佳結合點,以此來實現企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等。關于供應鏈的標準定義,在《物流術語》中給予了它最準確的詮釋,供應鏈是產品生產與流通環節。將涉及的(或者是可能涉及的)產品與服務集中表現出來。提供給最終用戶,整個過程包括了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各方主體共同構成了一個網鏈結構,基本實現了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
二、我國傳統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和演變——以東三省商貿流通業改革為例
(一)我國傳統商貿服務產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持續推進,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再到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我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態勢。特別是在十
3i期間,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早期發展階段。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壯大更多是量的積累,即規模主義盛行。換言之。無論是關聯產品行業工業,還是中下游的代理廠商,或者是快遞物流等行業。規模、資本才是核心硬實力。不過,從2013年開始,伴隨著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過渡,互聯網經濟全面崛起。這一階段。與十二五發展規劃之前不同,國家政府更重視國內市場的消費引導,再者就是非??粗貒鴥仁袌霎a業間的融合發展。對此,國家出臺了《國務院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今后要重點建立并擴大基于流通產業消費需求的長效發展機制。
(二)東北三省商貿流通發展情況概括
東北三?。ê邶埥?、遼寧、吉林)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在20世紀一直都是作為我國重工業基地。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還是改革開放之后,東三省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及其規模壯大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目前,東三省在經濟發展領域,基本形成了“哈爾濱一長春一沈陽一大連”四個副省級城市產業空間網絡布局。目前。東三省在工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即由水陸空立體交通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境內鐵路里程多達13000余公里,占到了全國的17%;公路道路里程超過了15萬公里,占到了全國的8%:除此之外,境內還有長達7657公里的內河航運。雖然東三省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具有一定的經濟產業及規模優勢,但是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下。再加上政策的開放、電商的興起,東三省作為傳統工業經濟地帶,現存的傳統商貿流通運作機制,其問題、矛盾日益突出。
關于東三省區域內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的困境,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1.區域經濟、城鄉經濟的差異化
區域發展差異一直以來都是商貿流通行業創新發展變革旨在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具體而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滯后。是限制城鄉商貿雙向流通、城鄉經濟一體化以及區域市場統籌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正因如此,十二五和十三五近七八年間,我國不斷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在承認城鄉差異化的基礎上展開的,其中包括了收入差距、產業差距、市場差距等。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城鎮化的發展帶動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包括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副產品質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尤其是要切實解決“大生產與小市場”這一困局。
2.價值鏈短、發展空間小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近些年國內電商產業的爆炸式突起,使得整個區域內商貿流通空間布局以及交易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以往很多的線下交易,基本都轉為線上交易。這對于東三省市場區域內批發代理經銷商業模式職能的發揮,起到很大的制約效力,因為當前東三省在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方面,多是采用的批發代理商業模式,其嚴重限制了境內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關于這一點,具體可從兩個層面來切入:第一,傳統商貿流通業價值鏈短,嚴格意義來講,就是缺失整體劃一的供應鏈,沒有過多的去關注產品服務本身為客戶帶來的價值,單純的以產品價值作為主要追求點,進而使得包括哈爾濱、沈陽、長春等城市在內,逐漸形成了依靠價格優勢來奠定市場優勢,這就是當前東三省大多數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存在的問題。第二,發展空間較小。無論是城鄉間的區域性限制,還是商品供應鏈本身,單純的以進貨買賣的形式,在這個以互聯網電商為主導的商貿流通格局下。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很容易被電商、微商等其他同類型的服務所替代。這對于在服務產業本就不占優勢的東三省境內企業來說,無論是在區域內,還是在整個中國市場,沒有核心競爭力是很難在市場中立足的。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傳統商貿流通行業的模式創新
(一)東三省在該領域的發展優劣條件分析
關于這一點。主要以東三省省會城市(哈爾濱、沈陽、長春)為例,著重分析與國內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程度高的幾個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等優劣因素比較,詳見表I。
(二)模式變革與創新發展路徑
第一。打破東三省的區域邊界。包括產業間、城鄉間、各小塊區域市場間。(政府角度)要打破屬地管轄體制,以及傳統僵硬化的行政邊界,這才是東三省商貿流通業尋求突破發展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一層面的改進,聯系現實發展實際可進一步得知。近年來。東北經濟的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質量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被詬病,曾經的工業大省如今成了“小弟”。不僅如此,地方保護主義變得更加盛行,這是造成當地諸多行業企業發展疲軟、轉型滯后的另一大不容忽視的因素。故此,打破屬地管轄體制很有必要。行政體系保護,應當轉變為技術與人才資源挖掘保護層面,因為創新需要人才,而新型互聯網知識經濟框架模式下,商貿流通產業鏈的整合發展,離不開各領域的專業性人才。
第二,加快制定區域一體化空間發展戰略性布局方案,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商貿市場與物流價值鏈、信息流一體化發展,加快區域內商貿流通基建保障設施建設。此外。還需要加快商貿技術服務體系的建構,理順社會生產、產品流通和市場消費三者的關系,建立新的商貿物流運作模式(如圖l所示)。并在此基礎上,基于電商平臺、智能物流等框架體系,加快四方商貿物流機制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