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罕浪 胡盛英 楊軍
摘要:指出了森林資源發展不平衡、質量低是當前我國林業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為實現森林資源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商品性禁伐的逐漸提上日程。對婺源實施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帶來的推動作用及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了探討分析,認為生態建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禁伐工作,提高采伐模式及制度的合理化,平衡經營者利益,提高政府監管作用,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提出了林業持續發展的建議,旨在為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森林資源;持續發展;商品性禁伐;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123-03
1引言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對維護地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注森林質量變化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對婺源縣第六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全縣森林總面積377.6萬畝,森林蓄積為1469萬m3,畝平均蓄積僅為4.45m3。與相似立地條件的崇義縣第六次森林資源調查數據對比發現,其森林總面積269萬畝,但森林蓄積達到1621萬m3,畝平均蓄積高達9.34m3,是婺源縣畝平均蓄積量的2.10倍,兩縣森林質量存在較大差距。
在森林經營權流轉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森林資源過度采伐,忽視森林生態效益,以及一些森林經營的歷史問題導致了森林資源質量下降,使資源保護與發展問題日趨突出。對此,婺源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十四五”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為森林資源恢復,有效增加森林蓄積量、涵養水源、減少泥沙流失。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貫徹落實,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執行,是建設最美鄉村,打造生態城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最佳路徑。
為響應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的戰略部署,在理性認識林業發展現狀、認真總結林業建設經驗的前提下,應積極開展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的新道路。但在婺源縣實施禁伐對林業的持續發展有何影響?如何實施森林資源禁伐?這些問題仍需要探索。
2實施商品性禁伐的背景分析
森林資源的不均衡性、保護與發展的復雜性等問題,是全面實現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最大阻礙,對待這些問題需要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2.1森林資源分布不均
婺源縣森林資源西南方向部分區域林分質量佳,可進行適合采伐作業增加經濟效益;東北方向除主要公路沿線、景區景點等重要區域外,森林資源總體相對匱乏,大部分林分結構不合理、生態功能弱。若不分區域,片面性的實施“一刀切”式全面禁伐,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造成資源浪費。
2.2森林經營者的積極性
森林資源禁伐對森林資源的保護雖具有推動作用,但長期禁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營者參與森林經營的積極性。無法從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中獲取利益回報,勢必將導致林地被拋荒。
2.3低質森林景觀的恢復
森林資源被過度采伐造成大量低產、低效殘次林,“霸王樹”、“小老頭林”占主體,依靠天然更新難以自行恢復,需要人工的撫育措施進行促進恢復。如全面禁伐必然導致林地僅保存原有單一物種,隨著林齡的增長將喪失森林特有功能,導致生態功能弱化。
2.4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
林權所有者依法取得的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受法律保護。如全面禁伐經營者無法實現森林經營預期收益,從而面臨貸款償還難、投資變現難、轉型發展難的問題,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實現,勢必引發經營者與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由此將滋生一些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正視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好這一矛盾,全面禁伐工作才能穩步實現。
3促進實施商品性禁伐的措施
如何解決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關鍵在于轉變林業發展思路。在生態立縣大環境下,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重效益需同步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利用。
3.1實施森林資源分類經營
實施因林制宜、因地制宜的分類經營模式,綜合考慮林相、林地、立地條件和林分等因素,對公益林、天保林、商品林和不同資源情況的小班制定相應的經營措施。參照崇義縣,將全縣林業用地劃分為“兩大類四大區”,即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型,其中生態公益林分為重點公益林區和一般公益林區,商品林分為集約經營區和一般經營區。
3.2強化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
積極鼓勵、引導森林經營單位開展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制定長期且科學合理的經營方案,報縣林業局備案審批,以監督經營方案的有效實施。對未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單位,原則上不予安排林木采伐指標。在崇義縣生態建設中充分證實了科學編制森林經營規劃的重要性,2013年全面啟動了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其中國有林場和2個較大型的民營林場編制實施了標準的森林經營方案,其他經營大戶、民營林場和村集體編制實施簡易森林經營方案,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末的87.3%,增長到88.3%;活立木蓄積量由1386萬m3,增長到1621萬m3。傳統林業經營管理模式向現代林業經營管理模式轉變,實現了森林總量和森林質量“雙增長”目標。
3.3依法取得森林經營權
對一些重要區域、社會矛盾突出的集體或個人森林經營權實行縣政府統一“采購”形式,依法獲得森林經營權。獲取林木經營權后,在合理地段建立以生態建設為目標的分類經營示范基地,申請補助資金及適度的非商品性采伐指標,獲取收入,解決經營權“采購”資金的缺口問題,為全面禁伐的實施夯實基礎。緩解了森林經營者利益虧損問題及經營者與政府之間的矛盾。
3.4加快林業產業發展
2010年,縣生態林場完成2萬畝“脂、材、藥”三用林為林業多頭發展提供了示范,森林質量得到了提升、生態環境得到了改變、林農效益得到了增加。說明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松脂產業和竹材產業等林業多頭發展模式是可行的,滿足生態及經濟效益共同發展的要求,促進了林業產業發展體系的不斷完善。
3.5禁止無序采伐行為
對未實施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的集體、個人和民營組織申請采伐一律不予安排,對需要改造的森林,由國有單位統一按森林經營方案實施,貫徹落實林業建設“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的方針。本著“全面規劃,因林制宜,培育為主,取材為輔”的原則,在確保提升森林景觀質量的前提下合理開放采伐指標,使經營者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保障森林經營活動的有序開展。
4林業持續發展建議
為真正實行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實現森林轉型,完善生態功能,特提出以下建議。
4.1區域編制規劃
依托第七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按“兩大類四大區”原則,分區實策,以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由縣林業局統一制定20年長期經營規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并組織、監督森林經營單位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森林經營方案執行到位。通過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4.2國有林業單位改革
國有林業單位歷來是林業建設的主力軍,有專業人才技術,有實踐經驗,在林業各個發展時期都做出了積極貢獻。但近年來婺源縣國有林業單位作用逐漸減弱,國有森林面積僅占全縣森林面積8.5%。進行國有林業單位改革勢在必行,整合全縣生態林場、綠投公司等國有單位,實行單位整合,在林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和管理下,職能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為主,并在實施新一輪造林綠化中繼續發揮主體骨干作用。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支持國有單位實現對集體、個人的拋荒林地、殘次林地的生態修復工作。
4.3有序推進林相改造
縣生態林場在思口長灘路邊實施的杉木大徑材培育項目加速了森林蓄積的增長,通過林下補植珍貴楠木實現了向闊葉林演變,提高了森林生態功,起到了示范作用。針對全縣森林經營,未來的發展需要:一是對天然闊葉林采用“標識目標樹,采伐干擾樹,調整疏密度,補植加管護”的原則,加快森林演替,形成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的闊葉混交林;二是通過林下補植、補造珍貴樹種經營法,調整樹種結構,培育珍貴樹種;三是實施人工林大徑材培育,通過延長林木主伐年限,采取“砍小留大,砍劣留優”號樹撫育間伐,圍繞目標樹培育,形成大徑材培育基地;四是采用更新改造人工栽培珍貴樹種經營法,對低產低效林、采伐跡地、火燒跡地通過改變樹種結構,改良立地條件,提高林地生產力;五是對低產低效林補植,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林分質量,增強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功能。這是實現全縣森林生態經營的前提,需要經營者積極響應。
4.4合理確定采伐方式
依據不同階段生態功能的特異性,按照林分的不同類型合理確定采伐方式,以促進林分生長,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這是未來森林經營中采伐作業的準則。國家一級公益林停止一切采伐行為;國家二級公益林、天保林及省級公益林可進行撫育性采伐;商品林可進行撫育間伐和培育大徑材為目的輪伐,通過分階段、分年份人工促進轉變為以高大喬木為主的優質森林。不斷完善采伐制度,嚴格執行森林經營編制方案,把控采伐指標,合理利用,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
4.5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管護機制
在實施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過程中,需加大財政資金支持,以保障林業管理、執法部門工作運行經費。為林業部門依托“林長制”健全森林資源監管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加大管護科技支撐,構建森林“天網”實現森林資源動態、實時監管,不斷提升監管精細化、科學化水平。財政的支撐、管護機制的完善,確保了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戰略目標的有效執行,是林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5結語
堅守生態發展底線,實施森林資源商品性禁伐,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發展,真正做到有林可禁,實現商品性禁伐,實現傳統經營的方式根本性轉變,切實轉變發展理念。高效合理的經營模式,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符合生態立縣的宗旨,發揮林業價值,為婺源縣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