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宇 武小鋼 王晉芳

摘要:指出了作為風景園林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設計初步是銜接前期美術類基礎課程與后期設計類專業課程的重要環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應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同時,其講授內容也應貫穿于整個后期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然而,當前設計初步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內容繁雜、與相關課程銜接不緊密、學生缺乏激情與表達等問題,從而最終使得課堂教學與當前城市建設對景觀設計的需求脫節?;诖耍岢隽嘶诳臻g設計思維培養的課程教改目標,以強化目標導向、擴展課堂內涵、增進課堂教學手段、創新課程設計為方法體系開展實踐教學,以期使設計初步真正成為課程間強有力的粘接荊與潤滑劑,實現理論性和實用性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設計初步;需求導向;空間感知;空問構成;設計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266-04
1引言
風景園林作為側重應用與實踐的專業,其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緊跟時代發展,密切關注社會需求。以我國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建設為標桿,當前城市發展正朝著土地利用集約化、復合化方向邁進,其中針對現有戶外公共空間數量與質量與市民使用需求契合度不高,使用率有限的現狀,設計趨勢也更加注重對于城市隙地的利用以及人性關懷、親人尺度、參與體驗的處理方式,這就需要設計師對人類活動與空間尺度多維感知之間的相關性有深刻認識,因而為本科教學給出了指導性方向。此外,本課程作為前期美術類基礎課與后期專業設計課間的過渡,理應承前啟后。前期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平面形態、色彩感知及立體造型有了一定的掌握,為本課程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后續設計課的重點之一就是對景觀建筑空間組織能力的訓練,因而本課程又理應認清位置,重點講授,為后續課程的開展夯實基礎。
2設計初步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
縱觀當前城市建成區發展狀況,不難發現,由于前期對于土地資源的粗放使用以及高密度的開發,城市內部的公共空間少之又少;與此同時,長久以來我國對于城市綠地的建設以提高綠地數量、增加綠地率為目標,忽視了對于戶外人性化公共生活空間的建設。隨著“城市雙修”、“精明增長”、“城市微更新”等一系列概念、理念的提出與引入,給予城市建設者新的思考方向,設計師開始將目光聚焦于城市隙地、街道空間等一度被忽視的城市閑置空間的重新利用和改造。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態勢的逐漸加劇,人們對于生活圈內就近的生活性街道、口袋公園、街旁游園等公共空間的需求和期待遠多于離家較遠的大型公共綠地,對于人性空間和尺度的把控能力成為檢驗當代景觀設計師是否合格的一個重要標準。因而,當前除了傳統大面積集中綠地的規劃設計,設計師所面臨的更多機會和更具挑戰的任務是針對存在于樓宇之間的閑置空間與不合理利用的空間進行反思與重設,這就要求設計師具有通過合理規劃設計實現外部空間土地功能復合化、設計生活化、尺度人性化等目標的能力,從而改變市民對于城市空間用途的態度,使這些小型公共空間能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發生器。此外,生動且令人愉悅的公共空間作為城市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好壞與否對于一座城市對外形象展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本科教學體系當中,通常前期基礎課教學注重美術類課程的學習,而后期園林設計課教學雖然進行了不同性質且尺度由小到大的綠地設計訓練,但教學主要集中于以功能和布局為設計導向,對傳統園林設計流程、包括一些規范的熟悉,缺乏對細節與尺度的專項學習和訓練;而作為承前啟后的設計初步課程,當前也忽視了這一基礎而重要的知識范圍,缺乏對于空間構成思維的系統綜合性講授和訓練;最終使得初入職場的年輕設計師普遍缺乏對于尺度和空間的合理把握,造成很多城市空間設計都存在大而無當、大而無用的現象。
2.2與相關課程銜接不緊密
目前的設計初步課程幾乎處于整個課程體系的斷層,針對前期“構成學”知識缺乏應有的延續,而面對后續設計類課程也沒有起到有效的滲透和拋磚引玉的作用。整體來看,定位不突出,銜接不緊密。
當前的課程教學及課程訓練是一種比照式的、單一的邏輯思維方式。課程講解方面,受限于各類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制圖及表現手法的系統掌握,缺乏與前期課程的融揉,雖然已經開始對平面構成與景觀平面之間的演變和轉化問題上進行了梳理,也通過一定量的課時進行了教學嘗試,但其本質仍舊是平面形態上的推敲,缺乏對景觀空間營造實質的涉獵,因此學生所繪制出來的圖紙只是美麗的圖案而非實用的空間,經常缺乏邏輯性和功能性;此外,教學過程缺乏對于色彩、尤其立體構成和景觀設計之間邏輯關系的構建,缺乏對于理性思考和空間思維的培養,這是目前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斷裂帶。而在課程實踐方面,又主要集中于大量的臨摹、抄繪、改繪等練習,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及識別專業圖紙的初步能力,但缺乏對圖紙所含信息的進一步認知的能力。課程中缺乏對于現實三維空間的認知和塑造的講授以及必要的實操環節的設置,這種單純的平面制圖和繪圖工作降低了整個教學的目的性與重要性,學生缺乏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作和交流的機會,無法準確建立前后課程之間的有效鏈接,無法正確認識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大量純粹的機械練習也使其喪失了學習熱情,產生排斥和消極情緒,最終結果是即便抄繪了很多范圖,依然無法提交一張符合行業制圖標準的圖紙。
構成學作為美術教育的基礎造型課,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科學,屬于造型藝術,旨在培養學生的造型審美觀,而景觀設計除了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合理舒適的使用性,是一種實用藝術。因而,如果沒有將造型藝術單純的視覺刺激轉化為實用藝術多種感官和對于使用需求的處理,將造型藝術與實用藝術之間割裂開來,那么就失去了開設這類基礎課的意義和價值。
2.3教學內容繁多雜糅
傳統的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內容相對雜糅,慣常定位為一門基礎且綜合性課程來教授,涵蓋專業制圖繪圖、表現技法掌握以及各類專業知識概論,包括專業認知、中外園林史、風景園林制圖、表現技法、風景園林初步設計等諸多方面,試圖讓學生在過渡階段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有一個綜合的認識和掌握。但事實上,這樣的課程安排一是零碎不成體系;二是內容寬泛缺乏針對性,所涉及的多章內容信息量之大,很多部分都需要大篇幅來理清講透,鑒于課時數有限,很多知識都流于表面,一帶而過;三是很多內容與后期專業課程重復,實在無需另花課時重復講授。從當前的教學過程及反饋效果綜合來看,內容繁雜,目標不明確的授課過程使得學生缺乏興趣,抓不住重點,最終收效甚微。
2.4學生缺乏激情與表達
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特別是初、高中教育模式,不利于培養科學技術以外的人才,尤其是藝術人才。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有限,初高中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埋頭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創造力。而風景園林作為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工科專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單線的邏輯思維能力,更需要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多向思維能力,需要感知、激情、創造和表達。學生很多情況出于就業考慮選擇了本專業,而缺乏對于專業的激情與熱愛,也就無從談起創造,因而課堂講授的重中之重應當是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主動式學習與交流。而目前的情況是,設計初步課程教學過程中重制圖、輕創造,重技能、輕內涵,在學習初期將專業性質由“發散式創作”變成“機械式勞作”,這種單一模仿和重復訓練以及長期缺乏自我意識的表達的方式使得學生思維難以發散,如此一來在入門階段又為學生的激情釋放與自我表達上了一道枷鎖。
3基于空間設計思維培養的設計初步課程教改思路及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剖析,為滿足社會及課程體系需求,筆者結合自身求學和執教經驗,提出應當明確設計初步課程、尤其空間構成部分的重要性,引起學生重視,并通過課程改革思路和措施的探索,力求在今后的教學和實踐環節中實現對學生空間設計思維的有效引導和訓練,使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動手實操和實地感受等一系列方式進行正向推導和逆向反思,最終達到在腦海中可以對各類外部空間進行量化還原和重構,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和創作積累空間設計知識和思維能力。
3.1找準定位。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提升興趣
風景園林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為人類創造滿足感官需要的各類空間體驗,在五官空間感受中,視覺占據主導地位,視覺空間塑造設計理性分析與感性感知,其塑造能力的養成與空間感受、空間尺度、尺寸密不可分。人性化的空間設計要求設計師有扎實且深厚的對于空間、尺度的認知和把握,因而,作為學科重要的基礎課程,應當從最初就培養學生的空間設計思維能力?;趯ι鐣驼n程體系需求的分析,針對前文談到的內容雜糅、前后聯系松散、重點不明確不突出等問題,筆者提出要摒棄中外園林史、風景園林初步設計等不必要的內容,確立以空間設計思維培養為目標,以空間構成為課程重點,重點理清構成與園林設計間的關聯性,突出立體構成與空間構成之間的承接與轉化,重點講授空間類型、性質、構成要素、尺度、質感、空間感知、空間組合方式、設計要點與原則、邊緣效應、柔性邊界等相關內容,依照從立體構成到建筑空間構成再衍生到景觀空間構成的邏輯順序,并提前將專業知識中有關空間構建的部分有機融入,使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掌握現實空間構建的基本方法,建立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
針對重點、目標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令學生缺乏興趣的問題,為提升授課和接受效果,教師應當在講授之初引導學生明確本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幫助學生認識到風景園林培養的是專業人才而非純粹的藝術家,對于課程中的繪圖制圖部分、包括前期所學的美術類知識和技能,其學習主要目的不在于畫出優美的線條和圖案以及舒適的色彩,而在于畫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空間、空間感的理解、把握與塑造,幫助設計師整理思路,輔助他人理解設計師意圖。例如,效果圖的繪畫主要為了表現空間效果、質感及明暗關系,切勿拘泥于色彩選擇,主次顛倒;而剖面圖的繪制主要為了體現豎向高度、空間尺度與圍合關系,因而在前期設計和后期剖切位置選擇時要予以明確。這是要從基礎課程就開始灌輸和培養的觀念。
3.2結合案例分析與實地考察。加深印象
空間基本上是由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這種關系主要依據視覺感受來確定,但也會受到很多其他感官和外在條件的影響,包括氣味、日照等。純粹的理論數據的給出和精煉的圖示解析雖然給出了精確地的解釋,符合學生一貫的學習思路,但缺少感性認知的純理性分析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不是最佳方案,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空間感與尺度感。因而筆者認為應當在教學中增加案例分析與實地考察部分,培養學生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認知能力。
首先,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典型的空間設計導向的、盡量包含多種空間類型的外部環境設計案例進行同步講解,通過平面圖、剖面圖以及效果圖對應地展示,結合理論知識對其進行空間尺度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既有數據的理解,在腦海中建立并積累三維體量形象,如此,學生對于平面圖也有了更加專業的認知。同時,通過訓練培養學生形成“職業病”,在平時的經典平面圖以及效果圖的抄繪過程中不自覺留意圖面上對于空間的處理,對于后續專業課的訓練也大有裨益。其次,結合課程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后調研任務書,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通過空間感知、現場測量、文字記錄、寫生、拍照以及后期整合分析的方式,達到逆向論證的效果,幫助學生提升感性認知能力,實現客觀現實視覺空間在腦海中的量化、還原、記憶、重構。
3.3增進教學手段。豐富日常交流
傳統的課堂講授其過程具有不可重復性,教師的授課節奏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無法匹配,再加上學生上課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因而存在部分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內容無法當堂理解,更談不上消化。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改進教學手段,課堂案例分析時結合SketchUP等三維建模軟件進行三維立體展示,利用軟件模型的靈動性,提高案例的可讀性,增加課堂豐富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課下繼續教學,通過建立課程微信公眾號的方式,上傳教學短視屏,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并可以就遇到的困惑與教師線上交流,一定程度彌補課堂教學的缺失。除教學視頻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平臺上傳優質文章、案例、圖片等資料和素材供學生參考學習,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其專業審美和素養。
3.4創新課程設計。加強認知
關于設計思維的文獻很多,其中拉祖克和舒特將“設計思維”定義為“一種分析和創作過程,包括實驗、創建和制作原型模型、收集反饋、重新設計州”。此外,現代教育學中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獲取知識更多的應該通過自我構建來完成,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加工和建構,老師更多的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去建構。據此,課程設置應當著力凸顯出實驗環節的重要性,改變以教師單向講授為核心的授課方式,轉向以學生創作、合作、交流為主體,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內容,形成較為完善的思維體系。通過“動腦思考”結合“動手表現”的任務方式,摒棄“空想設計”,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良好的空間思維習慣;結合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點評的實驗課堂互動形式,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表達、分享、質疑的平臺,提高課堂參與性,激發學生的熱情以及批判性思維,建立自信,并通過一定量的小組合作任務,培養學生溝通協作的團隊意識(表1)。通過循序漸進的實驗項目安排,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去理解和發揮,并達到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的目的。
以空間設計思維培養為目標導向的“設計初步”課程反思,意圖糾正以往重制圖輕讀圖和創造的弊端;確立以空間構成為核心、有機融合前后課程,使本課程的設置更具針對性和啟發性。“設計初步”課程的開設不能充當“萬金油”,也非單純訓練學生制圖繪圖的功底,而應當承前啟后,更加清晰、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景觀設計基礎而核心的空間理論,從而助力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中更加清晰地理解景觀設計圖紙所傳達的信息。明確課程的核心重點,以此展開教學內容及方法上的更新,必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梳理知識的前后關系,明確重要性,提升理解度,使本課程能更好地服務于后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