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梅
(廣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區五圩鎮中心小學 廣西 河池 547014)
識字教學中應滲透文化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喜歡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課改的文化價值取向,語文教育的文化特點以及漢字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內容,要求漢字教學既具有工具性價值,同樣也具有文化的特性與功能,既要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和寫作提供工具符號,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發現蘊藏于漢字中的歷史文化,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我們的識字教學長期以來卻割裂了漢字與文化的聯系,忽視了漢字作為民族歷史文化的主要媒介,忽視漢字中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如果能在識字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教育,將會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從而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認為,識字教學中應做到:
改革漢字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漢字教學方式,形成靈活的漢字教學氛圍。注重字理識字教學,透過漢字的音、形、義的分析,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如通過與“玉”有關的漢字來了解中國的玉文化:玉,象形字,甲骨文中,象一根繩子串著一些玉石。本義是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小篆寫作“王”,后來,隸書、楷書為了區別,才在“王”字旁邊加上一點而成“玉”,那一點表示玉的光澤。這也就是為什么“玉”位于字的左側時都寫成“王”字,而位于字的下方時仍寫成“玉”字。從“玉”的字中我們能了解到與玉有關的傳統文化。
瓏,形聲字,玉形龍聲。古人大旱求雨時所用的玉,上刻龍紋。玉(王),表示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禮物;龍,表示古人認為大旱時要向龍王求雨,龍亦表聲。通過“瓏”字,我們向學生滲透到上古時期,人們非常迷信,以為天帝神靈乃至祖先鬼神具有無窮的力量,能幫助人戰勝各種艱難困苦,消除各種磨難,滿足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用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禮物了。
再如通過與“貝”有關的漢字來了解中國的錢幣文化:貝,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貝形,本義是海貝。但為什么后來從“貝”的字都與錢財有關呢?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貝是生長于亞熱帶淺海中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于它大小適中,便于攜帶,便于計數等特點。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當時以貝為主要流通貨幣的經濟制度和觀念形態清晰地保留在漢字之中,如表示錢財的財、贓、貨、貴、賃、貯、賄等,表示賦稅的賦,表示抵押、賠償的賠、質、貼、贖等,表示借債有貸、貫、賒、債等,表示交易的賺、賠、購、貿、賈、賤、貶等,表示用錢方式的賑、賭、賽、貞、賀等。所以,通過漢字教學,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學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與字義及字音之間的聯系,這是傳統的識字教學最大的弊端。識字教學不能脫離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豐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認識漢字就是認識民族文化,要利用民族文化來反哺識字教學。通過學生已知的傳統文化知識,幫助理解漢字的音、形、義的構成,有利于將漢字部件枯燥的組合變成有理可據,通過絢麗的中國傳統文化反過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如利用學生們已知的傳統喪葬文化,向學生講解“葬”字的構成:上古時代的喪葬是用柴草把尸體包起來,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積土,也不種植樹來作標志,又不存在喪期等問題。這就幫助我們理解“葬”字的組成意義了:從“死”,從“茻”,指人死后蓋上草席埋藏在草叢中;從一,表示尸體被抬送荒野時所用的木板之類。本義是人死用草覆蓋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
再如利用學生們已知的遠古母系氏族文化,向學生講解“姓”字的構成:遠古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婦女受到高度尊敬,處于絕對統治地位,世系由母系向下傳承。這就幫助我們理解“姓”字的組成意義了:從女,表示母系社會氏族群婚制中“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從生,表示因生以為姓,生亦聲。本義是標志家族系統的字。所以,古人也就造出一個從“女”的“姓”字來。最初表示姓的字,也大多從女旁,如姜、姬、嬴等。
總之,漢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于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注重字理識字教學,依據漢字的形、義、音,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既豐富了漢字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漢字與文化關系十分密切,漢字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努力遵循、掌握學生識字心理,以合適的角度、深度認識漢字的構字規律,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使識字教學充滿情趣,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