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林
(淤溪中學,江蘇 泰州 225513)
本課教學內容為人教版八年級(水平四)田徑類投擲單元的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技術。本文主要圍繞學生、教材教法、場地器材認真分析,合理設計,做到量體裁衣。
本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實心球。八年級學生男女差異較大,女生上肢力量較弱,會對實心球產生厭學情緒;男生活潑好動,會在練習中形成亂扔的現象。這就需要在課堂中改變傳統教學手段,通過各個環節的設計去激發、控制學生學習動因,使教師對課堂的引導教學游刃有余。
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讓學生感知實心球,如猜不同實心球的重量、談投擲練習的作用,講先前戰爭攻城的投石器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使活潑好動的學生能遵守課堂紀律,課前明確本課組織紀律考評,將學生按男女生分組,推選出小組長,記錄隊員一節課表現,下課前集中獎懲。強調課中練習指令以教師哨音和口令為準。
根據男女生投擲能力設置分組競賽環節的投擲距離得分。將男生得分距離分別設定為5.5 m得1分、6.5 m得2分、7.5 m得3分,而女生4 m得1分、5m得2分、6 m得3分。根據平時教學經驗,對于初二年級學生水平,這樣的得分設計學生成績基本成正態分布。在練習及游戲階段都是根據男女生的素質差異進行分組比賽。
由于學生平時上肢及腰腹練習較少,而且初二年級學生上肢力量不強,所以在每個階段對練習次數做了考慮:徒手與試投階段持球練習次數控制在10次左右,練習與展示階段練習次數在10次以內,競賽階段5次以內。在投擲交替間提醒學生做手臂放松。
1.2.1 量實心球技術 實心球是以力量為基礎,以動作速度為核心的投擲項目。影響實心球成績有3個因素:實心球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學的各階段要實時強調突出上述3個因素。(1)實心球出手初速度主要是由最后用力的距離和時間決定,用力距離越大,時間越短,則實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就越大。為了體驗出手初速度,本文設計了利用跳繩角力的輔助練習:2人1組背向成前弓步,間隔1 m,雙手在頭上緊握同一根繩。第1個練習是相持下的角力,體驗整個投擲動作的發力部位。第2個練習,2人相持時,在甲發力時,乙放手,2人交替進行,體驗最后用力的動作。根據手中的繩是否向體前甩出判斷出手初速度快和用力大小。另外,在熱身練習中加入2人背靠背的交替互背練習,鍛煉學生腰腹和體驗背弓的動作。(2)實心球的出手角度對投擲成績也有較大的影響,最佳出手角度不是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它隨著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出手角度因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而變化,一般情況下女生應比男生小一點。(3)實心球的出手高度對每位學生來說是相對穩定的,它取決于學生的身高、臂長及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如果學生蹬地送髖不夠或最后用力出現屈肘動作,都會影響其出手高度。本文針對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由近到遠的投擲去感受出手角度與投擲距離的關系來引導學生,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1.2.2 量教法 根據人體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直觀性、自覺性、積極性和循序漸進原則,作者主要采用以下教學設想。
(1)啟發式教學法。在導入時引導學生通過由近到遠地投擲感受去討論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獲得正確的動作感知。結合實例啟發,如古代戰爭投石器的使用。為了講清出手瞬間以肩關節為軸而不能以肘關節為軸,通過講解用細繩系石子甩遠,讓學生理解在速度一定的情況下,旋轉半徑越大,做功越大。結合物理知識啟發學生背弓動作的作用:力一定的情況下,球出手前的移動距離越大獲得的動能越大。
(2)講解示范法。在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感知后,通過教師簡明扼要的語言講解,優美的示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動作概念,更有利于學生獲得正確技術概念。教師注意多角度示范,由于是圓形站位,所以示范時要在不同的圓弧上,而且將教師示范和優秀學生展示結合。
(3)激勵表揚法。通過比賽與表揚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中去,并通過游戲讓隊員間相互鼓勵,促進集體共同進步。
(4)糾正錯誤法。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完成練習的情況各有不同,通過糾正獲得正確動作的技巧,提高學習的信心。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巡視,實時指導,并要求同學間相互糾正動作,充分發揮優秀同學的小助手作用。
(5)評價法。通過實時評價指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比賽法。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本課共設計了2個比賽內容:一個是分組比賽投遠,按得分確定小組勝負;另一個是運球接力,按完成搬運時間長短定勝負。2個游戲既有趣味性,又對教學和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起到了促進作用。
場地器材是體育課必須考慮的教學因素,合理地規劃場地,有效地使用器材是確保課堂安全、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舉措。
實心球的課堂教學中尤其對場地器材要求比較特別,它不像實心球、鉛球比賽時有專門的場地。實心球課堂教學場地的選擇難度較大,假使是有草坪的足球場,對場地的破壞也較大;如果是硬質的水泥場地,則對實心球的損耗更加嚴重。作者選用了有彈性漆地面的籃球場地,這樣對球對場地的破壞都相對較小。
大部分教師在實心球課堂教學中都會面對2個難題:安全和密度。安全保障是投擲類項目教學需要考慮的重要前提。因為要考慮安全,所以投擲的器材不會使用過多,單次投擲的人數也會有所控制,當然課堂的練習密度就難以保證。
本課教學中學生人數40人,男女生各有20人。教學主場地作者選用直徑20 m的圓,男女生各2組10人站在相對面的1/4圓弧上,每個學生間距在1.5 m左右(如果學生人數不等,也可以按照這樣的站位,為了配合練習,教師可以加入)。在實際投擲時,每次投擲都是半圓上的學生(一組男生和一組女生)擲給另一個半圓上的同學,作者要求面向圓心方向投擲,所以左右各1.5 m,前方20 m,應該是相對安全的距離。每次聽哨音擲球,撿球的同學也是同樣聽哨音才可以撿球。對于速度較快的地滾球,要求撿球學生先腳踩住球,然后用手撿球,以免手或其他部位受到球的撞擊。
本課器材有20根跳繩、40只2kg的實心球、其他重量的實心球2只。為了便于器材的收放,在圓形場地的每個1/4弧形(一組學生的站位)外1 m處畫一個直徑1 m的圓,課前放好每組要用到的器材,即5根跳繩和10只實心球。課上不需要用時,每組的器材必須放到圓內。在游戲運球接力環節,這個小圓也是各組將中圈圓心中的實心球運回存放的大本營。
在安全前提得到保證的前提下,課堂密度也得到了保障。熱身部分的針對性練習:雙手胸前交接持球和雙手胸前拋接球。每位學生在各自站位上人手一球,要求注意交接和拋接的距離不要過大,按照個人能力一般在0.5 m內,這2組練習可以安排各10次。在實際投擲時,由于男女生分組對面站位,每次有一半學生投擲,所以投擲密度大大提高。作者在練習前就強調撿球方同學要保證球不出圈,否則沒有撿到球的學生要做深蹲跳的“懲罰”,所以圓形站位保證了所擲出的球都能控制在園內,一節課上沒有一個球出場地外,有效地減少了撿球時間,保證了練習的次數。
課堂教學應一切為教學效果服務,體育課作為以室外活動和身體練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其課堂目標的達成所涉及的因素更為復雜。作者一貫堅持從實從簡原則,按照學生和課堂需要進行教學。
如何提高實心球課堂教學的密度,必須考慮安全、場地布置和課堂組織。有的課堂教學,為了確保安全,教師僅僅使用幾個實心球,一組練習需要等好幾輪。也有教師將整個學生分成2組橫排對練,這樣好像確保了練習次數,可場地太大、戰線太長不利于教學講解,也不利于示范和糾錯。本課設計的圓形場地和分組對擲的方法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練習密度,也利于教師的講解和指導。
現在課堂教學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個體差異,所以許多教師在教學內容選用器材時,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將排球或軟式排球代替實心球讓低水平學生練習。作者認為非常不妥,就像許多學校安排大課間足球操,大部分動作是手部動作一樣,這對足球運動并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實心球教學本身的投擲用球為2 kg,大部分初二年級學生至少能做到雙手持球,用排球代替確實沒有必要。可以通過降低投擲距離來要求水平較差的學生,一來減少了器材種類,二來保證了初學者對實心球投擲的直接真實體驗。本課正是注意到這方面,沒有使用其他投擲器材,也注意到劃分投擲距離等級,讓學生各有所獲。
本課的場地就是從上課前的4列橫隊,調整隊伍到圓形場地,所有教學都在圓形場地進行,并利用圓形場地進行了互背、利用繩角力、投擲學習練習、投擲得分比賽、運球接力游戲、互動放松等,真正做到了一塊場地解決一堂課,減少了課堂隊伍的頻繁調動和場地的不停變換,充分挖掘了場地的利用價值。
在實心球教學的公開課上一般都會用到展板,將持球手型圖、投擲過程的各個階段圖及投擲拋物線分析圖展示出來,并附文字說明。這樣做確有展示效果,因為彩色大圖更直觀。可是全班一2張圖,學生擁擠著不夠看,2張以上費用就更多。作者將上述內容設計為: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課前預習,印刷出來,人手一張,既便于課堂隨時學習,又厲行節約,可謂是一舉兩得。
實心球投擲主要發展學生上肢力量和腰腹協調用力。在本課教學安排中特意設計運球接力游戲,在競賽和游戲的罰則里,要求學生做深蹲跳,這些使下肢也得到充分的活動鍛煉。投擲主要發展學生的力量素質,接力發展學生的速度和靈敏素質,背弓練習發展學生的柔韌素質,一節課的內容從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很好地實現了一堂課對學生的鍛煉價值。
一節課下來,學生對實心球投擲有了深入體會,大部分同學掌握了持球手型,一半以上同學較正確地完成了投擲動作,課堂上沒有因為實心球較多而出現安全問題,也很好地保證了練習的密度和質量。全班學生充分鍛煉了身體,也活躍了身心,課堂效果明顯。
一堂高效的課需要許多次的課來不斷地總結反思,也需要同行和專家的指導,在不斷的總結反思中形成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作者認為,教學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學生,面對的每一屆不同的學生,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己,才能以足夠的教育智慧培養好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