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夏
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是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一般人在五歲時可具有90%的創造力,在七歲時可具有10%的創造力,而到八歲以后就下降為2%了。另外也有研究表明這種創造力下降的本質原因是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被知識的經驗性所束縛而形成了思維的標準化。[1]因而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需從兒童時期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兒童心理品質抓起。
兒童對經驗的獲得一方面來自于父母或老師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是兒童通過對周圍事物和環境的觀察、交流而自主獲得的。兒童遇到事情或問題時,家長要放手兒童自己做,自己解決,當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家長再伸出援助之手。過多的代勞不利于兒童的發展。從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角度來看,不同的刺激給兒童留下不同的印象從而形成不同的思維。兒童沒有機會直接接觸不同的刺激,其認知系統不能得到建構和轉換,其思維也不能對不同的刺激進行安排和重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兒童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兒童自主獲得經驗,甚至,家長可以人為制造一些“障礙”,豐富兒童的經驗,為兒童的“創造”創造機會。
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想象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的。但是調查表明,中國青少年想象力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已經到了需要全社會關注甚至拯救的地步。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培養兒童的想象力,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對兒童想象力的呵護。很多家長對兒童稀奇古怪的問題、想法、行為不理解,從成人的角度看待,認為很荒誕,這無形之中打壓了兒童想象力的發揮。想象力對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起著直接有效的作用。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家長要學會尊重兒童,不要對兒童的思維方式和一些奇怪的想法大驚小怪或不以為然,要給予理解與呵護。
“肯定”評價的力量是巨大的。自信、安全的氛圍和愉快的心理是促使兒童產生創造力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啟示我們: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巨大的正能量,能夠使人變得自尊、自強。在家庭中,父母的認可和鼓勵能使兒童感受到寬松安全的家庭氛圍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心理狀態,能夠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從而更加奮發努力。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很少讓兒童參與家庭事務,兒童對父母談論的事情表現出感興趣時,父母多表現為回避和排斥。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兒童應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不應參與這種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家長的這種行為首先扼殺的不是兒童創造力的產生,而是兒童創造力產生的機會。兒童的時間全部被學習占了之后,就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如果為兒童爭取了時間上的解放,其創造力才有可能也解放[2]。因此,家庭應給予兒童一定的參與家庭事務的權利,增加兒童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兒童可以更多的和父母溝通交流,增加父母對兒童的了解,從而更好的抓住時機、有意識的開發兒童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兒童在參與豐富多彩的家庭事務、解決復雜問題的同時,開拓了視野,增加了社會體驗,開動了腦袋,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有創造才能有熱烈的興趣。所以,“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3]。
兒童對世界充滿了不解和好奇。因為好奇,兒童總喜歡刨根問底的問為什么。劉炳生教授[4]對江蘇省一些專利發明人進行調查,發現“好奇心”和“意志頑強性”是非智力因素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許多發明家都對事物具有獨特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求知欲,是創造力產生的萌芽。好奇心能使兒童不需要任何外部強化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嘗試。家庭環境下,父母需要保護這種天性,不能傷害兒童的好奇心。父母對兒童的好奇的行為、言語不要強制限制,減少對兒童循規蹈矩的束縛,給好奇心的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保護兒童創造力的萌芽。我們要營造有利的環境氛圍,要認可幼兒的好奇好問,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為幼兒創造力發展奠定基礎[5]。
自信是創造性人格的共有心理特征。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在1980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心理大會上指出創造性人格的十大特征,“自信心強”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克尼洛在進行創造性人格的元分析時概括出十二個特征,“自信心”是其中之一。我國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段繼楊教授把“堅定自信”列入其總結的創造性人格的十個方面之中;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教授也把“自信”作為創造型兒童的人格特征之一。家庭中兒童的“自信”不是刻意教育出來的,是在和諧、民主、文明的家庭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我國家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是家庭的權威,兒童處于受“管制”地位,兒童的想法多數不被采納。建立兒童的自信心,首先在家庭活動中,父母與兒童需建立平等的關系,父母應尊重兒童的想法,即使在意見出現分歧或反對時也需要有理有據,向兒童說明解釋清楚,不能簡單粗暴執行;其次,父母應坦然接受兒童的缺點和不足,不為了自己的面子與別人比較競爭,增加兒童的心理壓力,挫敗兒童的自信心;第三,父母應從小給予兒童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肯定其取得的小成就和價值,增強其自信心。給予兒童更多的展示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為兒童創造力的萌芽提供溫室般保護。
兒童創造性思維的種子萌芽之后,需要持久營養之源促進其成長開花。堅強的意志就像培育兒童創造力的土壤,為其提供持久延續的營養源泉。堅強的意志力能使兒童排除外界干擾,克服困難,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專注的追求。堅強的意志力在兒童創造力上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孜孜不倦追求的動機;二.遇到困難有自信勇敢面對的魄力;三.遇到問題有獨立自主解決的決心。四.對已經制定的目標,有堅持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家庭中培養兒童堅強意志力,首先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榜樣。其次通過偉人、英雄等人物的故事,潛移默化的培育兒童的堅強意志。沒有堅強的意志滋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萌芽就無法長大。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建立民主型家庭關系,給予兒童安全的環境和肯定的賞識,培育兒童積極的心理品質。使家庭創造教育成為兒童創造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校創造教育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