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 包 琦 沈丹逸
說起國粹,眾人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京劇,說到京劇,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國粹。當一個事物能夠與一個詞等同掛鉤的時候,往往代表著它本身存在著一個大眾心中普遍認為的價值。為何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價值,如何不斷發展并持續生存到至今,是引起我們不斷探索的原因。就這樣,京劇,一個充滿文化魅力的面紗逐漸被拉開。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余年,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京劇的歷史發展簡單來說主要是:發端于宋元南戲、明清傳奇,成熟于晚清北京,鼎盛于抗戰前期。從金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弋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從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走進黃金時代,二百年的京劇史里產生了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支撐著近百年來的京劇藝術殿堂。
京劇能被譽為“國粹”,能在“文革”結束后首先恢復并被人們所喜愛,其本身一定具備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中國戲曲到國外演出最多的劇目便是《三岔口》。法國《費加羅報》的記者在看過《三岔口》后曾寫過以下一段評論:“在《三岔口》中,表現了一個護衛及客棧老板之間的斗爭……他們的不合由雜技和劍道藝術表現出來……這些藝術的結晶將使觀眾有一個感官上的奇妙經歷。”[1];在京劇《真假美猴王》中,真猴王和假猴王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是一樣的,為了讓觀眾能夠辨別真假,演員們通過手、眼、身、法、步的幅度、節奏和強弱的微妙變化,在舞臺上樹立起兩位截然不同的真假美猴王的形象[2]。由上可見,京劇舞臺上所呈現出來的魅力并不是單一的、枯燥的,她包含著多元的要素,承載著演員藝術家們對角色的深刻理解與不懈研究,也正因如此,大師之所以為大師,藝術終究為藝術。
然而,京劇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她的舞臺藝術上,其本身凝結的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價值觀,亦是藝術程式的完美體現。《四郎探母》中趁夜過關探望母親的楊四郎、《霸王別姬》中因楚霸王英雄末路而自刎殉情的虞姬、《連環套》中明知黃三太是仇人之子卻未加傷害反送他下山的竇爾墩……“故事”里并不僅僅關于情與愛,還牽涉政治、家族、孝道、恩怨、責任與倫理。京劇,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中蘊含諸多中國經典的哲學理念與價值取向。京劇表現的主題集中在“忠義”、“仁孝”、“情愛”三大方面,京劇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凝結了全人類共同美德與情感[3]。
在中國眾多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京劇,關于傳承又是如何呢?京劇是高雅藝術,定位“國粹”,高高在上的感覺,要傳承得想法貼近民眾,喜愛不代表熱愛,放到現在,難度不小。任何藝術形式,只有不斷的變革創新才有生命力,不變革創新就只有死亡。大家津津樂道的老一輩京劇藝術大家,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家,也是因為他們在變革創新的路上取得了累累碩果。《天女散花》是梅蘭芳先生早期經常演出的古裝戲之一。他對天女的化妝、頭飾、服裝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為了表現天女飛天的御風而行、衣帶飄舞的效果,他把天女服飾的水袖取消,改用兩條長綢,用武戲的基本功,把長綢抖動起來,創造了“綢舞”,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現手段[4]。除此,在傳統戲曲的水袖表演方面,越劇有著突出的表現,能在挖掘繼承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利用獨特的水袖技巧,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將傳統的白色水袖改為紅色,揮灑舞動起來滿堂生輝,令人振奮[5]。因此,沒有變革創新,京劇就會和明清家具一樣,最終變為少數人賞玩的古董和活化石,而不會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通過文獻資料的閱讀研究,前有大師們花費無數心血創造出來的鼎盛時期相對照,我們不難發現在現時代大背景下的關于京劇的“改革”創新進展的并不是十分順利,光是記錄和傳播就十分困難。著名攝影家吳鋼在拍攝京劇中的翻跟斗時說道:“我在三十年舞臺攝影生涯中,極少用閃光燈拍照……由于演員的一套翻騰動作速度很快,所以一定要選用充電速度快的大型閃光燈……在演員翻出的同時,連續多次地按動快門,在一張反轉片上,形成一連串連續的、凝固住的影像。”由此看出,雖然科學技術與攝影器材的飛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攝影創作方法與表現力,但是想要讓精彩的京劇舞臺效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比我們想象中要難的多,對攝影師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技術嫻熟,還要熟悉戲曲規律并能選用適當的攝影技術、攝影特技來全面表現演員的表演。
除此之外,想要真正在視覺上傳達動作的精髓與內涵,不僅拍攝較難,京劇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難度。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想要表現特定的場景時往往會用到一些特技手法,例如在表示劇中人物猝然昏厥或者死去時,常常用“摔僵尸”的特技手法,來強化人物的刻畫。這種特技難度極大,特別是“硬僵尸”,如果沒有真功夫,摔下去可能就真起不來了[6]。舞臺上各路英雄碰面,不僅僅是劇中人物的比試,更是演員火候、功力、名氣的較量。另外,不同的派別也有不同的風格,尚派的難度在《失子驚瘋》中能夠得到體現。在京劇的四大名旦之中,尚派藝術的特點是剛健挺拔、酣暢奔放,對于演員自身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傳人不多[7]。
現如今,中國的發展主力已經變為80后及90后等群體,據2017年底發布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國共有348個戲曲劇種,30余年間,已有24個劇種消亡,17個劇種未完全消亡。戲曲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票友群體——更準確的說年輕觀眾的缺失,是造成這一衰落的主因之一。關于京劇的傳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在人類各種藝術中,只有戲劇需要通過各色普通民眾的自愿集中、當場觀賞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因此,在年輕人中挖掘粉絲,說的重一點,已然成為挽救戲曲的當務之急。不同時代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物主體及價值觀,想要得到當代觀眾的認可,我們的傳承方式同樣需要更新換代。
戲劇本身的創新可從其服飾、妝容等元素入手,向多方面拓展延伸,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創意產品。類似于漢服改造、動漫周邊等形式,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當下潮流方向,從人們的關注點入手,突破大眾對京劇固有的認知,將其從“高處不勝寒”的位置拉入到群眾的生活之中。同時,還可以借鑒其他文化的傳承之法,例如日本的歌舞伎,從服飾、音樂等方面比較兩者之間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獲得可取之處。
對于傳播的手段,中國近幾十年來關于文化傳承的綜藝并不少見,早期的有《曲苑雜壇》、《梨園春》等綜藝,后有《快樂戲園》以及近期的《經典詠流傳》、《傳承中國》、《中國戲曲大會》等優秀節目。其中,《曲苑雜壇》是從1991年開播到2011年停播,節目主持人汪文華女士在采訪中曾說道:“節目跟不上大形式,現在都選秀,傳統也沒什么人看了,就得被擠下去。”相比較而言,現在確實是一些明星戶外游戲類的綜藝收視率更高,但是關于文化傳承方面的各類互聯網分享也開始逐漸突出,注重文化傳承的群體也逐漸增多,我們現如今所面對的難點就是如何將其從“夕陽論”變成“年輕票友”,讓京劇文化也能在這些年輕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并且根深蒂固。要想做到如此,我們的傳播方式必須要多樣化,尤其是表現的形式、表達的氛圍要與往日而有所不同。說到京劇,人們會想到文藝、神秘、向陽春雪等詞匯,那么如果我們將其與高科技、電子、時尚、潮流前衛等元素相碰撞,會出現什么另樣的火花呢?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吸引住更多的年輕一代,繼而引導他們深入發掘這個歷經百年的文化魅力所在。這時,人們對京劇的感觸絕對不會只停留在喜歡而不熱愛的層面,古老并富有年代感的毛衣外面將披上一層年輕且新穎的外衣,而裝備整齊的新一代會將之傳承并發揚光大。
余秋雨先生曾在其所著的《中國戲劇史》中說道:中國傳統戲劇早已是一種客觀存在,對它太急迫的鞭策改變不了它的基本步履,對它太嚴厲的斥責也驚動不了它的容貌體態。先生認為對中國戲劇所做出的公正的體認,必是從歷史梳理中、廣闊視野中以及觀眾接受中獲得的。如今,在這個“觀眾意識”強烈的社會中,我們相信,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具有獨特人文價值的京劇,終將會如先生所說:彼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種今天的生命狀態與一種遙遠的生命狀態的驀然遇合、相見恨晚,哪怕僅僅是輕輕一段,不知來由卻深深入耳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