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萍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其中,儒家文化如一條紅線貫穿其中,雖歷經千年仍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重溫儒家文化精髓,對促進高校文化育人、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時代新風有著積極地建設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筑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對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倡導以人為本、仁愛孝悌、貴和尚中、剛健有為。其中傳統家風家訓,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旨歸,其提倡諸如修身立德、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精神上有一脈相通之處。在網絡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培養高校學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應該落實總書記提出的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和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從家風家教入手,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勇于實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轉化為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情感認同,成為助推中國夢的有力道德支撐。
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在全校開設公共必修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些理論課程有時過于抽象,有些學生在接受上有難度。《論語》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回憶老師生前說過的話編輯而成,因此,書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思想博大,語言雋永,在語錄體體裁中凸現了睿智、親切、寬厚的長者孔子及姿態萬千的弟子形象。《孟子》善用比喻說理。《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嚴密的邏輯闡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經典反復強調要“修身”“立德”,注重品格、氣節、情操,這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思想品德,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對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知榮辱、講正氣、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良好品德,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精神濡養,會彌補思政課枯燥說教的不足,有利于拓寬高校德育的新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培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是近年來黨和國家始終關注的問題,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性的完善和提高。儒家文化中強調的經世治國、兼濟天下的宏偉抱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義利觀,“推己及人”的倫理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氣節情操,對培養高校學子的人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育人,即以儒家文化精華為指導,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到人的靈魂深處,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途徑有:
2018年9月26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力求通過經典誦讀、講解、書寫等文化實踐,引領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隨著孔子學堂的設立,中小學生誦讀《論語》等儒家經典漸成常態。高校在傳承儒家經典方面,也通過開設一系列課程來強化。山東大學自2002年以來,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中華民族精神概論》和《中華傳統文學修養》課程,精選《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經典,以及《離騷》、《國殤》等眾多名篇,以其恢弘的人文情懷、沉郁的家國憂患、悲壯的英雄氣概感染學生。齊魯工業大學1999年在全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后改名《文學修養》,以諸圣先賢作品的賞析為主。一位大學生在學習《論語》、《大學》等儒家經典后寫下感言:中華民族擁有燦爛的文化,儒家經典是其中一份厚重的文化財產。它凝聚了我們祖先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和體驗,表達了他們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人格品質。我們當代大學生通過與儒家經典的對話、交流,獲得有益的啟示,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還有的同學寫道:生活的路很長,也總有疲憊。然而,古圣先賢的人生智慧,猶如冬夜的暖爐,讓我感到溫暖和踏實,使我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滿懷希望,迎接未來……。另外,齊魯工業大學還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和以儒家經典為主的《修身》讀本。
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QQ、微信、飛信、博客、微博等了解外界信息和網絡文化,這都對傳統校園文化形成了沖擊。高校校園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儒家經典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走進齊魯工業大學校門,首先應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大成橋,大成橋以“整體和諧、禮布四方、趨于大成”為設計理念,體現了高校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齊魯工業大學西南角矗立著儒學先驅周公塑像,行政樓門廳里最顯著的位置是孔子銅像,這些文化設施都有助于釀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2018年4月,齊魯工業大學“明德書院”成立。它是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平臺和有效載體。書院定期開展書畫體驗、專家講座等活動,對推進我校文化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顯著意義。另外,我校還舉辦國學知識大賽、齊魯文化與青年修身主題教育講座等等,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齊魯工業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2017年夏,到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體驗傳統文化技能,開展了諸如學習“六藝”、誦讀《論語》、學打太極拳等活動。該專業學生還參加了山東省文化館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山東省慶祝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文潤心田——感悟傳統文化的靈動”等社會實踐,參加第七屆山東省文博會等等。另外,我校將中華才藝訓練納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中,學生假期走訪調研和開學第一周集中實習培訓相結合,開展諸如調研家鄉地的春節裝飾民俗、民間剪紙、傳統音樂、民間體育等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當代大學生對祖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東南亞華族社會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如新加坡,倡導儒家價值觀,重視家族觀念。他們傳承中華文化的方式之一即是保留中華傳統節日習俗,這對于我們高校的文化育人也有重要啟示。傳統節日習俗表現了民族的特點和感情,帶有很強的人文因素、深廣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文化色彩。春節作為中國最隆重的節日,2018年中秋節期間,齊魯工業大學政法學院承辦了“中秋文化周”民俗體驗、傳統技藝表演等活動,如月餅制作體驗、玉兔彩繪體驗、“嫦娥奔月”剪紙體驗、“中秋節俗變遷”講座、“我們的中秋節”征文比賽、“月詩風吟”立學讀書會特別活動、“天涯共此時”中秋聯歡晚會等等。這些活動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了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既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有利于培育氣氛濃郁、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
家風家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弘揚儒家思想為宗旨,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脈。筆者在我校文理科大學生中發放問卷100份,開展“傳統家風家訓的傳承與轉換調查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對傳統家風家訓是認可的,79%的同學認為傳承傳統家風家訓很有必要,66%的同學認為家風家訓對自己影響很大,80%的同學認為自己會繼續繼承家風家訓的一部分。關于家風類型的調查中,踏實做人成為首選,占57%;關于家風家訓的影響,49%的同學認為家風家訓是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依據,37%的同學認為它是奠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對于傳承家風家訓對當代社會的意義,50%的同學認為它促進家庭美德建設,提高全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28%的同學認為有助于解決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問題。至于當代社會的“家風”最需要弘揚哪種類型,排名前三位的是踏實做人、勤儉節約、尊老愛幼,分別占29%、18%、17%。數據客觀具體,真實反映了大學生對傳統家風家訓的認知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