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李國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小學生放學后存在一段無人看管的時間而煩惱,造成小學生課后托管問題的出現,被稱之為“三點半難題”。到目前為止我國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主要是各類培訓托管機構,他們以營利為主,教育質量出現諸多良莠不齊,缺乏管理和安全問題。當然一些像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已經有“放學看護”等方面課外活動來緩解,但仍然諸如滁州這類地區也存在“四點半難題”。因此,開展滁州市小學生課后服務現狀的調查研究是必要的。
關于課后服務的概念,本研究主要界定為“城區中小學課后服務應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保障學生課后服務安全,同時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擔當,統籌規劃各類資源和需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課后服務工作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1.調查目的。了解滁州市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現狀,結合調查結果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滁州市小學生課后服務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2.調查工具。參考相關學者的調查問卷,結合滁州市小學生課后的學習情況和教育環境,主要圍繞“教育內容、學習環境、課后服務類型、家長對課后服務了解情況”四個維度,制定家長和學生問卷。對低年級學生,則事先編制符合該年齡階段的理解能力的訪談提綱,來進行詳細了解。
3.調查對象。本調查以滁州市第二小學、紫薇小學、瑯琊路小學的學生家長為調查對象,分別給學生發放問卷為35份,35份,30份,家長一共45份。
4.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本調查隨機抽取滁州市三所小學100名學生和45位家長作為研究對象,為了保證回收率,采取的是隨發隨收的方法。抽取100位學生和45家長為施測對象。在調查中13位小學生不參加課后培訓輔導,回收80份學生問卷,有效問卷59份,有效回收率73%,回收家長問卷45份,有效問卷45份。
(2)觀察法。觀察托管的教師與學生課上的表現,如教師教學目標的把握情況、方法的整體使用情況,以及小學生在課堂實踐里的表現,記錄到最直觀的材料。
(3)訪談法。通過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對部分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家長對課后服務的看法和目前所出現的問題。
調查顯示,滁州市小學生課后教育內容主要有輔導班學習輔導、晚托班、興趣特長愛好班,其中參加數學、英語輔導的小學生占57.6%,參加課外閱讀的小學生占30.5%,而參加興趣特長愛好班的小學生僅占11.9%。由此可見,教育內容形偏于學習輔導,學生參加的教育內容單一,且家長注重培養小學生學習,并非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而選擇。根據調查發現家長的文化水平高低、經濟能力等影響小學生參加的教育內容。大多數家長關注學生學習和成績,較少家長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愛好。而輔導班、培訓機構更多是滿足家長的需要,而非考慮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調查表明,滁州市課后服務工作質量不高環境較差。有62.7%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環境不好,桌椅、光線較差。其原因是目前滁州市課后服務工作投入資金較少、師資力量不足和監管力度不強,雖然政府發布相關課后服務政策,但實施力度較弱,而教育環境是至關重要,環境是學生的第三位老師,也是傳遞教育內容的媒介,影響學生學習效率、身心健康。
參加校內輔導的小學生僅有10.2%,參加社區輔導的小學生有37.3%,而小學生參加私人輔導小學生有52.5%,可見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發展不完善,通過詢問得知校內課后服務工作較薄弱,雖然校內有良好的硬件設施,但當前課后服務工作處于“政策真空階段”學校對于實施校內課后服務很難入手。而且據調查有些學校無校內課后服務平臺,一方面原因是學校是否愿意開展小學生課后服務,另一方面原因是學校對課后服務存在認識誤區。社區課后服務一般是社區組織公益性輔導,是有組織者和志愿者組成,且課后服務的質量也有待改進與提高。滁州市民辦的課后服務據調查多且雜亂,如一個培訓機構有語、數、英、美術的同時也有舞蹈和鋼琴形成多而不精。
在調查訪問家長過程中發現,一些家長對課后服務工作認識和了解不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雙職工,雙職工的家長一邊擔心自己的工作,一邊想著孩子學習教育等問題。因為家長下班時間和小學生放學時間不匹配,出現了學生無人看管的難題。屆時家長選擇培訓機構時往往關注收費情況、離家遠近、老師學歷和教學方式等,對小學生興趣、學習環境、老師教學質量不過多關注。由此可見部分家長并不了解課后服務的相關內容或對課后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
通過調研,小學開展好課后服務工作是建設和諧文明社會之重,家庭和睦之需。因此,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應是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領導是關鍵、投入是基墊、制度是保障。根據滁州市課后服務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當今課后服務工作的現狀很明顯偏向于知識性的學習,家長注重對小學生的學習輔導,課后服務培訓儼然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和鞏固課堂知識的主要場所。這一內容取向與政策的規定之間是有著明顯矛盾的,在安徽省教育廳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推進課后服務工作常態化、規范化,滿足學生和家長不同需求,因此,在課后工作的服務內容上應逐步實現從單一的學習輔導到多元化發展的轉變,建立規范形式多樣的教育內容,并且需改變家長的觀念意識,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目前為止我國課后服務、托管等工作比較混亂,導致教育環境也良莠不齊。然而教育環境對于學生發展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的發展等。首先,滁州市教育監管部門對當地的課后培訓機構、興趣培訓班等教育環境提出標準要求,并嚴加監管。其次,課后培訓機構的主管、以及興趣培訓班的老師注重小學生學習環境創設。課后服務培訓中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的開辟、探索各種教學方式,為學生制造出較好的學習環境,使教學過程充滿豐富性、趣味性和綜合性。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小學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更和諧的發展。
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指公共教育管理部門為了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家長的需求,在一定公共教育政策的規范下,形成的教育公共服務決策、供給、監督、評價等系統的綜合體。相對其他形式的學生課后服務培訓機構,公立學校具有嚴格的辦學資質、天然的資源優勢以及堅實的群眾信任度,是舉辦課后服務的最佳場所。加強對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認識,政府、教育局主導的公益性小學生課后托管項目主要是以公立學校為依托的主體,利用學校場地、設施、師資等先天優勢,開展公益性和基礎性的課后托管服務,在滿足家長對課后服務需求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政府作為推動小學生課后服務制度建設責任的主體,應當加強對學校課后托管的支持,同時校外課后服務則需開展具有主題、特色的輔導培訓,并且有關部門予以監管。呼吁我國教育部門可以鼓勵學校承辦課后服務、托管等,解決關于我國城區出現“三點半”難題。
通過媒體、宣傳等形式提高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正確認識,加強家長對小學生課后教育觀念,并且政府、學校、社區等進一步對家長宣傳增強家長對課后服務工作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小學生課后服務意識,讓家長了解到課后服務工作對孩子的教育作用。然而無論何種形式的課后服務工作,都需要經費提供運營支持,若定位為校內課后服務的公益性小學生課后服務,政府設置“補助”,同時對學校實施公益性的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各學校教育資源不盡相同且供不應求,在大幅度增加教師勞動基礎之上,也涉及教育公平問題,增大其他衍生教育問題的發生率。對于校外的課后服務工作提出教育內容應符合家長選擇多樣化、優質化。教育環境應讓家長認識到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