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玄
為了深入研究民辦高職輔導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問卷及實地調查和資料收集,初步了解了當前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現實狀況,通過網絡回收了108份問卷,其中男輔導員58名,女輔導員50名,年齡在30-35歲居多,占25.93%;學歷本科居多,占40.74%;專業結構比例較均勻,教育類占10%;輔導員工作年限4-5年的占50%;月收入4000占42.59%;輔導員培訓頻率占42.59%;出現職業倦怠的占71.3%;選擇有機會轉崗的占61.11%;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占50%;職責不清的占60.19%;自主學習者占28.7%;在工作中希望得到學校認可的占47.22%;能參加校外培訓機會的占27.78%;對校外培訓的認可教高的占74%;論文發表1-2篇的占44.44%。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民辦高職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較高,但是學歷以本科學歷為主,碩士及以上學歷輔導員數量稀缺。在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中,專業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數量不多,專業對口率偏低。專業技能不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與探索貧乏是輔導員隊伍存在的普遍現象。
對于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思想政治教師、管理干部、后勤管理人員、心理問題疏導者、學生事務管理者、人生發展引航員。而真正認同輔導員是教師的比率偏低,教育部24號令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同時,輔導員對于自身的規劃缺失,大多數是以輔導員為過渡階段,因為有些院校規定,如果轉任課教師需要擔任相應年限的輔導員工作,基本以3年起步,同時,輔導員承擔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太多,不能科學的看待自己的身份,也致使在專業提升、職稱評定等方面處境尷尬。因此在從事輔導員的階段中,缺乏明顯的輔導員成長發展規劃,不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
民辦高職專職輔導員職稱結構主要以初級及以下職稱為主。且隊伍建設制度和考核機制不完善、不科學,學生事務性工作考核比重較大,且考核程序不夠公開,考核結果流于形式,民辦高職能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方案,從輔導員的準入條件、選聘、崗位的細化、具體崗位職責、工作任務、培訓進修機制、專業化建設的舉措、激勵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的較少。而這些也制約了輔導員隊伍的整體建設。
多數輔導員沒有主持科研項目的經歷,能夠發表論文的也是大多數,而且是一般期刊,多數的培訓機會也是省內的,能去省外培訓的少之又少,而大部分輔導員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比如:思政骨干出國研修項目、人文社科研究專項任務、出國訪問學者計劃、國內高校交流活動等基本不能在民辦高校實現。
學校對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重視程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輔導員角色定位偏頗,對自身工作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工作認同感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工作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物質待遇不夠高,晉升渠道不夠通暢,發展前景不夠清晰。
輔導員要在宏觀、中觀、微觀的綜合角色定位中,準確、全面、透徹、靈活地把握自身的角色,要明確輔導員角色內涵,履行輔導員的職責,完成輔導員的任務,科學合理的制定好輔導員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輔導員職業素質的前提是政治素質,輔導員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要能夠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并能夠貫徹落實,還要有政治性原則,能夠科學的認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也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能夠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其次,輔導員職業素質的基礎是業務素質,要有文化修養、要有學習能力、要有教育能力、要有管理能力、要有服務能力;最后輔導員職業素質的關鍵是道德素質,工作中要有愛心、責任心、誠信意識和和諧能力。
目前,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界圍繞高校輔導員這一特殊群體,就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專業發展和職業活動等核心課題開展了深入研究,而民辦高職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具體落實者是民辦高職院校,應制定符合本校輔導員實際情況的職業能力提升的相關制度,從輔導員的準入條件、選聘、崗位的細化、具體崗位職責、工作任務、培訓進修機制、專業建設的舉措、激勵機制、退出機制、專業技術職務系列設置與專業技術職務選聘、工作成效的評價與考核等諸多方面對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建設作出明確的規定,使之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建立等一系列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規章制度,在學院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制度保障性作用。
專業化的培訓,要設立輔導員學習、培訓專項經費,對輔導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分層次的培訓。把日常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業務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專業培訓與心理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業務培訓相結合、拓展性培訓和發展性培訓。培訓的目的應以提高輔導員自身能力為目標,這些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敏銳的信息判斷能力、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工作模式的創新能力等。高校要為其搭建平臺,創造培養的空間,并依托有關機構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職業咨詢、素質拓展等方面學科知識的培訓,組織課題科研小組,圍繞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好難點開展理論研究。
設立輔導員工作室,實現輔導員向專業化發展。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等為方向,有利于輔導員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又有利于提高輔導員的理論素養、政策水平和專業化程度,從而去更好的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切實解決好輔導員職級評聘問題是幫助其成長的重要環節。為此,需要完善相應的職務評聘標準,所有輔導員均按職級制聘任管理辦法,參照高校職稱評審相關條件,充分考慮學生工作的特點,注重考核輔導員的實績。輔導員職務等級由高到低,設“一級輔導員”、“二級輔導員”和“三級輔導員”,從正式獲得職務等級聘任的次月起,參照教師職務“副教授”、“講師”、“助教”標準享受等級職務津貼。例如: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參照廣東省高等學校在職在崗專業技術人員崗位設置,學校輔導員職級設初級輔導員、中級輔導員和高級輔導員三級,按照從低到高順序,初級、中級輔導員工資各設置Ⅰ檔、Ⅱ檔、Ⅲ檔、Ⅳ檔、Ⅴ檔五檔,高級輔導員工資設置Ⅰ檔、Ⅱ檔、Ⅲ檔、Ⅳ檔、Ⅴ檔、Ⅵ檔、Ⅶ檔、Ⅷ檔八檔。學校鼓勵輔導員參評政治教育學科或其他相關學科的專業技術資格,依托的學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主,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其他二級學科及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法學、高教研究專業,包含以學校開設專業為依托的其他專業。
完善輔導員的待遇和條件,是穩定輔導員隊伍的重要舉措,也是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物質保障,要適當提高福利待遇,設立輔導員崗位津貼,要與專任教師持平。設立專項經費,專款專用,用于輔導員的表彰、培訓和考察。切實解決輔導員的職務競聘、職稱評定問題。
美國的輔導員制度建立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已成為一種職業方向,學生事務管理者有專職和兼職之分,有一支具有相應學歷、層次分明的專職隊伍。對管理人員的聘任、提升具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和程序。根據其崗位職責,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一般而言,申請初級崗位的人員應具備心理咨詢、學生事務實踐、學生發展等方面的碩士學位。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專業協會和高等學校的某些相關專業還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提供職業培訓。除此之外,還成立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協會和職業組織,出版專業期刊、推行職業標準等等。我們要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工作經驗,加緊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推進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學校要采取綜合配套措施,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和管理,要積極搭建起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平臺,從而形成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的工作隊伍和多元化的格局。只有這樣,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工作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