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特點,也是我們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在高校英語教學方面,高校院校通過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然而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仍舊不容樂觀,高校院校應當結合英語教學自身特點,立足工學結合模式,以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為主要手段,推進更具創新性和探索性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推動英語教學朝著更具科學、規范化和高效的方向發展。
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別,人才培養是一種為了實現某種既定的培養目標而實行的教育實踐,在工學結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將學生的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進行有機融合,推動人才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共同發展的一種培養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去,推動工作實踐的順利發展,并取得一定的職業成果,同時學生在工作實踐中也要對具體的工作內容進行抽象概括和提煉,升華為理性感悟和認識,最終獲得理論成果[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更能將學校教育和人才市場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學生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提前預熱,從而獲得更大的職業競爭優勢。
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英語專業教學在工學結合模式下相較其他專業定位不夠清晰,人們普遍認為英語教學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關聯性不大。在這種理念指引下,大部分高校院校的英語教學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上側重于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實踐中側重于英語基礎技能提升,教學評價中側重紙面考試成績,并沒有真正將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相結合,一定程度上造成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相脫節。
由于對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大部分高校院校的英語實踐教學環境并不能滿足當前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和實踐能力提升的多元需求,即,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無法將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同工作實踐結合起來,理論知識更無法和企業需求進行無縫銜接,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形成就業障礙[2]。而高校英語實踐教學的不足是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進的,因此高校院校的英語實踐教學長期處在保守落后的地位。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英語教學對師資力量要求較高,英語教師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英語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之外,還要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課程知識,如,電子商務、外貿、行政秘書實務等。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統計,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英語教學水平尚可,但缺乏專業的課程知識,更缺乏專業的企業工作實踐經驗,這導致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英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相脫節的現象,英語知識和專業課程知識無法進行銜接和融合。
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學應當朝著專業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將基礎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同專業英語、行業英語結合起來,形成互相助力、互相推動的作用,基礎英語教學服務于專業英語或行業英語,而專業英語或行業英語又反過來推動基礎英語教學的發展,即,將專業和基礎教學相結合,形成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相互融合的交叉學科,增強英語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當然英語教學改革應當以英語為本位,堅持職業性、專業性雙向發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方向,圍繞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設計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
英語教學改革的第一步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創新。當前大部分高校院校除了開設有公共英語課程之外,還開設有多門專業英語課,如,電子商務英語、旅游英語、涉外秘書等。因此在英語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應當結合當前的英語課程特點進行,融合英語教學和行業崗位設置,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要一定程度上凸顯職業能力或技能的培養[3]。英語課程體系可以分為:
英語基礎能力培養:即,英語的聽說讀寫等綜合基礎應用能力,另外還包括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如,商務英語口語、涉外秘書英語寫作等。
基本職業素養,該課程主要包括學生的英語語境、文化學習,了解和掌握英語學習的背景文化知識和思維方式,同時培養職業道德素養。
將兩種課程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以推動就業為方向,堅持學生為教學主體的人才培養計劃,為高校英語教學的課程和教學內容構建三個層面的教學層次:以職業素養為基石,以理論教學為體系,以實踐教學為方向。通過三個層次的有機結合,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為一體,并將課程設置和行業崗位需求結合,輔助以專業證書和等級考試,最終實現以英語基礎教學為基礎,以專業特色為特征的英語課程,即,基礎英語知識(聽說讀寫)+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旅游、商務和秘書等專業英語)+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實訓)。
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具體的教學模式是英語教學改革的第二步。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那么專業的英語技能就是重中之重,同時要注意行業發展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第一步,開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讓企業單位參與到高校學校的教學指導活動中,共同制定或探討人才培養計劃,并據此展開教學計劃或教學模式,即,形成英語教學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此種人才培養模式是以人才市場需求和企業單位的用人標準為教學依據,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校承擔理論和基礎英語知識培養,企業承擔專業英語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可直接進入企業從事相關行業的實踐操作流程,從而在工作實踐中提高專業英語技能。
第二步是開啟工學結合下的組織教學。該種模式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工作實踐情境模擬,在實踐教學中進行任務實操,同時結合頂崗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學環節中進行學習—工作—學習—工作的多環節交替學習。學生從課堂情境模擬中對職業崗位建立初步認知,在崗位實操中培養基礎行業英語技能,在頂崗實習中進一步提升行業英語技能,并培養相關的職業素養。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朝著實踐性和應用性方向發展的基礎。高校院校可以參照工學結合模式對英語教師進行適當培訓和提升,如,組織部分教師參與到行業企業工作崗位中,根據英語能力和職業能力進行掛職鍛煉,如,旅游商務英語參與到旅游公司,實地參與英語導游、地接工作中,電子商務英語教師參與到電商集團、外貿進行電子商務、外貿交易。通過這種模式教師可以之間參與到企業的工作實踐中,親眼看到并參與企業運作,學習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總結實踐經驗,并對自身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進行系統性的優化和改革,進而將工作實踐經驗升華為實踐教學思路,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為學生。另外,學校也可以鼓勵英語教師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了解職業發展中對各項能力、技能的要求,進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展開針對性教學。當然,高校院校也可以聘請企業的優秀職工到校兼職,以豐富的職業工作經驗對學生進行教學。
高校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綜合性應用技能,提高校業應用能力為最大特色。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也應當遵循并進一步發展這一特色,在當前的英語公共基礎課的發展現狀下,積極優化并發展實踐教學環節,將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形成齊頭并進,共同發展,互相推動的發展格局[5]。
首先,增加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在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增加以英語交流、專業英語聽說寫作為主的教學環節,夯實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基本功,并通過模擬讓學生對行業工作環境建立初步認識。
其次,增設校內實訓環節。和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英語教學的頂崗實習比較分散,很難結合專業教學特點進行集中性的現場教學,因此高校院校可以針對英語實踐教學開設校內實訓基地。
如,不同專業可以根據對英語教學的需求情況開設一定比例的英語實訓項目,完善專業英語理論知識、專業英語技能和崗位實訓三個環節的教學。
最后,增加校外頂崗實習。通過校企合作,增加校外頂崗實習機會,開展校外實訓工作,根據企業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個人能力和崗位需求相結合,安排不同水平的學生到不同崗位上進行實訓,并明確實訓內容和目標,讓校內教師和企業職工、師傅共同參與指導。
當前工學結合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還不夠完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此當前高校院校在英語教學方面首先要轉變理念和認識,增強對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度,并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等多個途徑循序漸進地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