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茹 張益民
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不以獲取利益報酬為目的,自愿貢獻自己的時間、資源和精力,為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無償地為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公益性服務活動。2015年10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征求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修改意見的通知》中,明確地將“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內容添加到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由此可見,大學生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培養人才必不可少的環節與重要載體,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校園氛圍的形成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進入21世紀,首先迎來的是博鰲亞洲論壇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許多大學生都積極報名參加,在活動中表現優異,此時志愿服務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報名通過面試后,會得到專業人士提供的志愿服務培訓,在舉辦博鰲論壇和奧運會期間,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獲得國內外人士的廣泛好評,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到志愿者團隊中。博鰲亞洲論壇和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的有序開展在國內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此后一系列大型活動:如上海世博會、廣西東盟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都得益于此,要不斷完善、創新志愿服務活動形式,爭取做得更全面、更細致、更成功,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寬泛,他們在投身于大型國際志愿服務的同時,不僅使自身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目前,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諸多突出問題。據統計顯示,青年志愿者每年志愿服務累計時間小于等于50小時的人占比70.1%,其中70.1%的青年志愿者每年參加志愿服務次數小于10[1]。數據表明我國大部分青年志愿者每月參與志愿服務的次數不足1次,志愿服務參與率偏低;志愿服務的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服務領域相對固定,如社區服務、助貧扶貧、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等;服務項目大多與專業不相關,服務效果不明顯,志愿者的專業特長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沒有進行分層管理的“一鍋端”管理形式影響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反觀此類問題存在的原因,需要從社會、高校、志愿組織和大學生自身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是由于人們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活動內容、范圍等缺乏了解,導致他們對志愿服務行為存在一定的誤解,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甚至把大學生志愿者當成“免費勞動力”,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降低[2]。
二是國家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行為、維護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導致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權利受到侵犯時,無法通過正規的渠道進行維權。由于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規范的程序與特定的模式,使得服務活動混亂,另外加上活動經費的不足,動搖了志愿者服務的信念[3]。
一是部分高校對志愿服務缺乏激勵制度。高校在評選省級優秀大學生、校級優秀大學生等榮譽時,沒有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列入評選標準的內容里。盡管志愿服務活動的“靈魂”在于參與者的熱愛與主動,但在沒有任何社會認可與激勵措施的情況下,大學生志愿者愿意拿出自己的課余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的熱情會慢慢消退。
二是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行政色彩濃厚。隨著志愿活動的有序開展,各大高校開始針對不同的節日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校團委以下達命令的形式下發開展系列活動的通知,導致這些活動到后期都是敷衍了事,讓大學生很難去用心領會志愿精神的真正意義。
一是多數志愿組織機構沒有給志愿者提供規范、專業化的技能訓練,導致志愿者參與服務時效低、質量差。接收志愿者的單位過高估計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個人素質和能力,認為他們可以很快適應環境并提供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而忽視了對他們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
二是志愿組織經費不足。志愿組織經費來源渠道較為單一,多數是通過志愿者自籌獲得,因此用于開展志愿活動的經費有限,很難提供專業并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志愿者外出活動經費,影響了服務質量,阻礙了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期穩定發展。
一是大學生對志愿服務認識不足。有些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基于從眾心理[4],沒有真正領會志愿服務精神以及志愿服務為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導致志愿服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公益行為也無法獲得大眾認可。
二是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取向存在偏差。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多樣,有些是為了豐富閱歷、提高社交能力、實現自我價值,有些是為了獲得就業扶持、增加評獎的籌碼等。很多大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時,并不是想著如何更好地進行公共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是想著如何獲取一己私利,在達到自己的目的后,選擇了退出志愿者團隊,這種不正之風給社會帶來了消極的負面影響。
志愿服務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促進志愿服務活動長期有序開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提高,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也與日俱增,如今大學生已成為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是擴大志愿服務影響的重要一環。
一是高校可以把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內容納入思政教育課程里,通過舉辦“學雷鋒·樹新風”系列活動、評選年度的“校園最美十大志愿者”活動、舉行“志愿服務精神”學習講座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精神的認知,不斷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平臺,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途徑大力宣傳,為公眾普及志愿服務開展的目的、意義,宣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先進典型,讓人們了解志愿者并尊重志愿者的工作,擴大志愿者對公眾的正面影響。
黨組織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黨建中起著引領作用。因此,高校黨組織在指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素質,切實加強政治領導,結合客觀實際,真正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不僅讓志愿者自身得到鍛煉,也做到讓群眾滿意。
一是黨組織可以邀請專業老師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定期培訓,把志愿精神穿插到教育培訓內容里,給大學生志愿者普及志愿服務內涵、理念,樹立志愿服務典型,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二是高校黨組織應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實際需求以及社會大眾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務機制,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制度保障,發揮黨組織領導的積極效應。
為確保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有序開展,需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逐步實現規范化管理,構建出適合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一是公眾要尊重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各界、用人單位或高校忽視了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很多大學生志愿者在進行志愿者服務時,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與認可。因此,要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在得到社會尊重、大眾認可的情況下,讓大學生志愿者感受到自我價值,更熱情地投入到志愿服務中。二是為了更好地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要健全志愿服務工作的激勵制度,學校根據志愿服務的時間和產生的效果進行認定并給予相應的獎勵和優惠,如評獎評優加分、作為優先入黨考核項目等。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頒布了關于支持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法規條文,但這些條文內容沒有針對性,無法切實為志愿者自身權益提供保障。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事故卻得不到補償,權益受到損害無處追究,那么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會大打折扣,因此要通過立法來推動志愿者活動有序進行。立法應該著重從志愿服務組織者、參與者、服務領域等方面加以考慮,細化他們的權責,在志愿者的基本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訴和保護。法規條文要給予志愿者足夠的尊重,明確他們的社會地位,要明確規定志愿服務的時長、次數,避免大學生志愿者被當成免費勞動力使用,對于侵犯志愿者合法權利的行為嚴懲不貸,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使大學生能有序、積極地參與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