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宏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被淡化甚至消失,同時,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也不斷面臨著沖擊。因此,我們政府、學校與教師應擔負起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政策以及教學中,充分挖掘傳播傳統文化的措施,增強傳統文化的氣氛,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與認同感,進而實現讓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滲透。
集中識字就是讓學生集中在短時間內認識一批字,以此來滿足學生需要閱讀的識字量,讓學生能夠不受識字的影響,盡情的進行閱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識寫分開教學,并在識字教學中合理運用傳統文化的教材,這樣既能減輕寫字教學的壓力,還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例如,在教學時,可以采用《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這些中國具有傳統文化傳承意義的蒙學教材。利用多媒體,先導入書本內容,然后帶領學生進行識字的朗讀教學。這樣不僅能增長學生識字數量,還能讓學生了解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
字理識字就是指用造字法來進行漢字的教學。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圖示和歷史文化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文字背后的故事,并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家”字的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讓學生先觀看圖示,然后講解:“宀”是房屋的意思,“豕”指的是豬。房子里有豬,說明我國古代主要以馴養豬為主。最初,我們的祖先是把房子架在樹上的,后蓋木為屋。屋一般分為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目的是防止野獸的襲擊,所以養豬的地方也住著人,也就是有“人家”標志。
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并促進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深入開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同時弱化傳統應試教育中學生考核成績的定位。要將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貫穿于整個品德教育過程的始終,不能因為學業教育就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為此,在品德教育中,需要通過引經據典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轉換成為小故事,從而讓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紙從哪里來》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蔡倫造紙的小故事,讓學生通過這個有趣的故事了解古代是如何造紙的,然后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現在我們是怎樣造紙的嗎?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求知欲。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播放現代造紙的小視頻,讓學生知道了紙到底是如何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可以由古代的造紙術引申到我國的四大發明,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并激發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面對自然災害》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引申出“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讓學生把治水與為民謀福祉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中華文化中感受向上務實觀念,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促進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精髓,達到深化發展學生思想水平目的。
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定離不開學校與政府的支持,只有良好的政策與活動進行推動,才能真正實現讓傳統文化進入小規模的農村校園。例如,我縣在2009-2017期間,就進行了多種傳統文化進農村小規模學校校園的嘗試。在嘗試的期間,我縣各個學校都圍繞傳統文化的“仁”、“信”、“禮”、“孝”、“廉”五方面,在學校開展了“傳統文化進農村小規模校園”系列宣教活動,并且還深入貫徹落實了《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活動;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動;完善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利用板報、櫥窗宣傳、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為學生營造了“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用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暢游在書的海洋,并汲取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學校如此,教育局也連續組織了8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大賽,邀請各個學校多名學生與教師參加,并設立了多個獎項。隨著8年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建設工作的開展,我縣有8所實驗校獲省、市、縣各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稱號。如此在學校與縣局的多方重視下,我們各實驗學校都在努力,積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以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讓他們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綜上所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偉大的智慧結晶,需要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