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利
簡而言之,文學欣賞是一種通過聆聽或閱讀文學作品而產生審美體驗的精神活動,人們以藝術的形式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情感,在中等職業階段開設文學欣賞課程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它的教學地位很明顯。然而,在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語言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低,文學素養較差,語言水平較低。在其中大力開展文學鑒賞教學并不容易。這不僅對文學鑒賞課程設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也給教師們帶來了困擾。因此,文學鑒賞課的教學策略尤為重要。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這個被稱為精神食糧的文學鑒賞課程中做好工作呢?根據多年的文學鑒賞教學經驗,總結如下:從人物鑒賞的角度,從閱讀、寫作、討論三個角度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在抒情寫作訓練中,在小組討論中進行智力碰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婷同學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了文學欣賞的境界。
文學欣賞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的低門檻技能,而是需要相對專業的文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知識結構存在一些缺陷,許多學生缺乏對文學作品審美意識的基本把握。一些語文教師也認為,不適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系統地教授文學理論,這使得學生面對文學作品。事實上,我們不需要系統地教授文學理論。能否有效地將一些基本的文學理論和欣賞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是另一回事。必要方法的指導也是提高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他們閱讀文學作品時,他們傾向于用有限的生活經驗來代替他們對作品本身的深層感知和理解。他們習慣于用他們的主觀感受來評價被判斷對象的美麗和丑陋。他們極其有限的閱讀體驗也使他們缺乏合理有效的參考框架,無法對作品進行適當的審美判斷。價值判斷和升值能力很難進一步提高。
通過中職語文文學欣賞教學現狀不難看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是從這幾個方面著手,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學生能夠從語文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
事實上,進入職場后,學生往往需要運用語言知識,如申請工作時的自我介紹,如何在人際交往中表達感恩和道歉。這些都是淵博的知識。將語言教學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創造專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知識,改變學生對語言學科的錯誤看法。也就是說,中等職業學校的漢語教學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明確中國學科的功能,這將直接影響到漢語教學的有效性,應試教育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今,學生們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文學欣賞教學也應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思考,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將充滿熱情。情感參與教學也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敢于展現自我,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閱讀是文學欣賞的主要形式。古代漢語已經閱讀了一萬冊書籍,閱讀了一百多本。它的意思是自力更生,學習是基于閱讀。它談到了閱讀在文學感知和欣賞中的重要性。有許多形式的閱讀,如無聲閱讀,強化閱讀和速讀,以及以發音為主要形式的閱讀。作者想要強調的是,大聲朗讀,所謂的朗讀,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將書面語言轉換為音頻語言的娛樂過程。它比紙質閱讀更加生動和參與,主要是視覺閱讀,它更適合對閱讀不感興趣的中等職業學生。作者認為,在文學鑒賞教學中,應自覺豐富文學閱讀的內容,將純粹的感官鑒賞轉化為聲音和情感豐富的語言表達,同時創造性地激活閱讀的形式,突破傳統的教師示范閱讀、獨立閱讀的方式。單讀、小組閱讀、角色閱讀,并巧妙地為閱讀添加新元素。如音樂朗誦、舞蹈朗誦、情景喜劇、舞臺劇、閱讀游戲等,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文學欣賞充滿熱情和活力。
眾所周知,告別劍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這首詩生動地刻畫了詩人的悲歡離合心情,是中國現代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在《告別劍橋》的教學中,如果你想欣賞這首詩,就必須從閱讀開始。作者引導學生在適當的位置上閱讀詩人的感受,并將詩歌的唯美主義轉化為文字。語言,在這種教學把握的基礎上,筆者以第一次閱讀、精讀、創造性閱讀貫穿課堂。在第一次閱讀中,作者要求學生盡量跟隨音頻閱讀,在閱讀不好和理解不好的地方做標記,并鼓勵他們分組討論。在近距離閱讀中,筆者啟發學生在第一次閱讀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跟隨詩人夢境中豐富多彩的夢的覺醒。一步一步地欣賞詩歌的韻律美、建筑美和繪畫美,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
中等職業學校文學鑒賞課程是學生吸收精神食糧的體驗活動,是強調個體獨特體驗的互動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各種形式的閱讀中激發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同時實現各種形式的語言文學欣賞的有效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的精神交流,實現學生的精神交流。在文學欣賞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和欣賞文章的情感,還要教會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討論入手,創建討論平臺,通過群體探索、課堂辯論比賽、文學講堂等形式,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獨立思考,使學生在積極的文學閱讀中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在小組討論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的優缺點,豐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警察與贊美詩》這篇課文時,作者考慮到這篇小說有著濃厚的“歐·亨利式的諷刺味道”,雖然故事簡單,但理解起來并不容易,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歐·亨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諷刺,對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四個部分進行了剖析。在教學過程中,作者對故事的開端做了一場“開場秀”,介紹了歐·亨利的寫作風格、寫作背景,隨后,作者通過文本開頭對環境的描述,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索比六次作惡的原因,體驗美國社會的寒冷世界和下層階級的痛苦生活。在欣賞和指導的基礎上,作者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努力實現故事的發展,也就是索比為實現他冬天住在監獄里的想法所做的努力。結果如何探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就蘇比斯六次失敗的犯罪經歷進行小組討論。
寫作是語言輸出和應用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閱讀和口語的基礎上,對學生的俚語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個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檢查學生獨立能力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訓練場。然而,在文學鑒賞課的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許多教師出于擔心麻煩而盲目地給我們施加壓力。學生基礎薄弱。只要他們努力讀和說,他們就可以放松一點他們的寫作。事實上,筆者認為,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語言基礎薄弱,在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運用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表達自己情感的寫作平臺。感受,使學生可以在試探性模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素養為學生將來繼續學習或進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再別康橋》一首語言優美樸素、感情豐富深邃、審美意境深遠的現代詩歌,符合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欣賞價值取向,容易引起學生的符號共鳴。因此,在拓展實踐環節的過程中,筆者創造了從欣賞到創意模仿的實踐活動。在這個創造性仿寫活動中,作者啟發學生在欣賞《再別康橋》的基礎上,學習它的詩句結構,嘗試寫一篇小短詩,短詩的內容可以圍繞“離別、友情、親情”等主題展開。為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在仿寫之前,作者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了從網上搜集的仿寫案例,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跟著徐志摩寫一篇獨具個性的《再別××》。
總之,文學欣賞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學平臺。在中等職業學校文學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和心理適應性,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盡量豐富文學欣賞的形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講的欣賞形式,創造更多的學喜致樂的欣賞平臺,加強欣賞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