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如
(上海同濟黃渡小學 上海 201800)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抓好識字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及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可是班級四十幾個孩子,每篇課文教下來,總有八九個跟不上節奏。大底是一篇課文十個生字,教到最后,其他孩子能全部掌握,就這么五分之一的孩子,幾乎只能認識一半的字。如果不思考一點策略,可能他們每節課都不能跟上。我研究了一下這些孩子的規律:識記比較慢。主要原因是感知字形是粗線條的,對于簡單的字容易記住,字形一復雜,就難于掌握。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的感知為主,喜歡動感的,色彩艷麗的,不喜歡靜止的,色彩單調的。為了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發揮漢字的育人功能,在教學中我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學生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的學習,才能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當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各種游戲形式,以激發學生學習漢字興趣,使之樂意學。
1.1 看圖猜字。秋:左邊是禾,右邊是火。要給學生建立秋的概念,把握秋的特點,就必須找到禾、火與秋之間的關聯。我先出示春天的禾苗圖,接著再出示谷穗彎彎的圖。問學生:什么季節禾苗會變成谷穗?學生立刻意識到,秋天到了,谷子成熟了。接著再展示楓葉紅于二月花的圖片,問學生哪個季節楓葉會紅,學生有了對楓葉在秋天會紅的生活認知。通過做簡單的加法:禾+火=秋,學生立刻就記住了秋天的“秋”。這樣教學,不僅利于學生識記字形,還有利于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秋的景色特點。
1.2 動畫識字。會:下面是云,上面是人。上課時,我用動畫展示一朵云在慢慢前行的圖片,接著出示孫悟空跳上云朵的畫面。讓學生猜謎,猜一猜這個圖片里藏著個什么字。小孩子最喜歡挑戰自我,對猜字謎這樣的游戲十分感興趣。不一會兒就明白了這是一個“會”字。接著我重新演示這個動畫,讓學生用“會”說話。學生立刻反應過來:云會在天空散步;孫悟空會站在筋斗云上。動畫識字,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給學生提供了現實版的語用環境。
1.3 唱歌識字。詩:學生不大容易記住這個字,我抓住左邊的言字旁,質疑學生:為什么詩歌的詩里會有言字旁。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順勢告訴他們,古人寫好詩,不是像你們這樣讀,而是像老師這樣讀。我模仿陳琴老師吟誦《江南》一詩,吟誦得如古人讀詩一般,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學生感到很驚訝,原來古人寫好詩是這樣讀的,怪不得里面有個言字旁。所以在復習這課生字時,他們立刻就知道這里“言字旁”的字就是“詩”。
1.4 育人識字。給:這個字的右上角有個人字。我問他們為什么給的右上角有個人字?這些孩子普遍的答案是:因為我們得到的東西都是別人給的,從他們的理解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習慣于別人給予,卻不懂得給予別人。為了幫助他們初步建立樂于助人的觀念,我引導到:你們是一群快樂的孩子,有家長送你們禮物,比如手套啊、水彩筆啊、課外書啊,你們拿到這些禮物學習就更起勁兒了。但是還有比你們更開心的,就是送禮物給你們的家長,因為他們看到你們因此而更愛學習了。所以,送禮物給別人就更開心了。現在明白“給”里為什么會有“人”了嗎?學生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在兒童期,附屬內驅力是主要學習動機。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得到家長或老師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認可,增加他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易生為師,體驗成功。傳統教學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識字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先出示某個字,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字哪邊容易出錯,應該注意些什么。這樣,學生就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即使當時記住了,也很容易遺忘,因為他并沒有經過主觀努力。只有經過自己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會印象深刻。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讓他們自己想,自己說。一個個“小老師”都能獨立發現問題,并提醒其他同學注意生字的寫法,其涉及方面有很多,諸如多一點、少一點、多一撇、少一撇之類的筆畫錯誤,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產生的錯誤等。我給他們一些鼓勵,這樣“小老師”們的興趣很高,“學生”們的興致也很高,課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2.2 掌握規律,體驗成功。我國心理學家艾偉早就指出,用“六書”去解釋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聯系。漢字中的形聲字約占七成,形聲字總是分兩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讓學生初步學習體會。我還引導學生運用“加一加”“減一減”和“換一換”的方法,使他們加深了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有“識一字而會認百字”的感覺,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增加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識記生字的效率。
當然,識字方法遠不止這些,選擇哪一種方法識字,要因班級學情而異,因字本身的特點而異。就像鄧小平曾經說的那樣:“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新教材生字很多,把這些生字最終都印在孩子的腦子里,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有認知能力差的學生是班級現狀,但如果面對這樣的現狀裹足不前,才是學生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