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連
(重慶市開州區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開州 405400)
對于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專業實訓可以對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培養與鍛煉,傳統實訓只是按照專業課程的進度,分散性的操作與練習所涉及到的專業技能,最后再進行一次全程模擬與實習。如此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盡管掌握一些會計技能、了解簡單的賬務處理,但是不具備具體會計崗位技能,缺乏完整的認識,導致在面對實際工作時顯得一籌莫展,適應崗位的能力不高。
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的會計崗位有很多,如出納、電算化、輔助和材料會計等,職業發展性崗位有成本和總賬會計。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發展能力,需要擁有更多的崗位能力,但是在教學計劃的限制下,如師資、實訓設備、學生認知能力等,導致很難順利的開展一些項目。為此,需要致力于實訓項目針對性的顯著增強,通過整合設置和優化實訓內容,致力于培養實踐性和實用性。
2.1 專業基礎類。這類實訓開展依據主要是基礎技能,目標在于對學生所掌握的專業基礎技能進行有效夯實,如點鈔、文字錄入、珠算等。這是最簡單、學生最容易上手的技能,也是必備常用技能,但是熟練的掌握仍然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在時間安排上為第一個學期集中集訓,在一到四學期,進行不間斷的重復練習,鞏固提高。
2.2 常任類。這是學生首次就職率較高的崗位,目標在于鍛煉崗位實用技能。按照就業崗位情況,可以通常需要設置四個實訓項目,如出納、材料、往來和電算化等,幫助學生掌握常任會計崗位的技能,幫助學生能夠快速上手,更好地適應崗位的需要。同時,實訓應該配合相應的教學一同進行,使二者能夠互為補充和融合,且盡量縮短每個子項目的間隔時間,保證連續性,便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和鍛煉某個會計崗位。
2.3 提升類。這類的依據為學生的崗位提升和職業發展趨勢,旨在促進學生處理深度會計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考慮設置項目只有兩個,即成本和總賬會計崗位。相比較于基礎類與常任類,對學生所提高的要求普遍比較高,即專業知識扎實、具有超高的接受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多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專門開設,能夠促進其今后的職業發展。
通過訓練這些子項目,可以幫助學生熟悉整個業務的流程,掌握具體內容和實用性技巧,為取得理想的分層實訓效果,可以在第四學期開展提升類項目,此時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具有崗位能力且熟悉處理流程,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實訓項目。
在開展項目實訓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緊緊圍繞該項目與中職學生的特點,在總體的教學框架下新穎的方法,如小組競賽、技能比賽和階段任務引領等,以此有助于實訓效果的顯著增強,通過對實訓方式的不斷創新,保證理論和實際的有機統一。
學生是實訓項目的中心,項目的開展需要基于一項具體的項目展開,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理論知識點與實踐技能要求進行有效的滲透和鞏固。如:出納會計崗位,核心為項目引領,即需要對完成項目的技術要求進行客觀的分析、對其中所包含的知識點與技術要求進行一一梳理,實訓組織方式以教師示范為輔、學生實際操作為主,做中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技術故障與難題,嚴格把控質量關,最后教學需要進行科學的總結。
為達成實訓目標,還離不開現代化實訓方式的保障,借助仿真工具、資料和多媒體設備能夠實現對仿真實訓環境的營造,幫助學生更好地強化對實踐技能方面的訓練。
這是對項目實訓運行效果進行檢驗的重要步驟,主要用來檢查目標進度的完成情況,在實訓體系中所能夠采用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將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建立起來至關重要。
教師: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對實訓過程與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如學生反饋、實訓教案等。第二,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同時兼顧到實訓作品的質量和學生的評價,以此才能幫助學生在反饋中取得顯著進步。第三,社會:通過與主體的調查與溝通,從多個方面完成對反饋信息的收集,如處理會計業務的能力和技能熟練程度等,在此堅持上對實訓內容、計劃、方法進行不斷補充與完善,從而才能促進實訓針對性與實踐性的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本文簡單的介紹了中職會計專業項目實訓體系的構建、具體的內容、實訓方式和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