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陳 婧
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成功升級的過程中,出現了人才供給結構的偏差。一方面高級技工的短缺成為常態化,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亟待解決。如果中國高級藍領嚴重缺乏,那么中國的制造業很難強大。現代學徒制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一種新形式,通過校企深度融合,以培養學徒為核心,以實踐教程為紐帶,實行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從而打通和拓寬高級技工的培養和成長通道。
現代學徒制是古老的師徒傳承與當代職業院校教育相結合,校企合作實施的職業教育制度,即以“招生即招工、入學就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是產教融合的基本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學生(學徒)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準員工。通過“教育對接產業,學校對接企業,學生(學徒)對接崗位”,建立“教室、實訓車間、見習企業”三合一的教學模式,實現招生與招工、上課與上崗、畢業即就業的無縫對接。
(1)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和保障制度。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政府、學校及企業等多方參與的高級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溝通實施和正常運轉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目前,我國缺少保障學徒(學生)基本權益的相關法律,學校與企業雙方的責、權、利等相關規定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比較匱乏。
(2)企業沒有內動力。目前,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招生主要靠學校完成,招生方式主要是高考或者獨立招生,企業沒有話語權,招生招工脫離當地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學校盲目設置專業課程,盲目制訂招生計劃。這就是許多汽車修理廠、制造企業、品牌4S店對于高職院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認可度低的根源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的需求通常得不到滿足,畢業生與企業的需求無法有效對接,企業認為目前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無利可圖”,短期內沒有實際價值。
(3)無法直接招生企業在職員工和社會人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主要是面向職業院校的學生,而非終身教育體系,難以為中小微企業的在職員工和社會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和文憑教育。但是,我國目前有許多技能工人集中在中小微企業,他們卻不能享受到現代學徒制帶來的優惠。
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明確學校、企業、學生的職責和權利。在未立法前則由院校、企業、學生(學徒)簽署三方協議,對于未成年學生需要增加學生家長簽署四方協議。協議中應明確學生(學徒)的雙重身份,約定各方責、權、利,有效保障學生(學徒)的教育權利,確保學生(學徒)可以獲得合理的工資報酬,禁止將學生(學徒)作為廉價勞動力壓榨,為學生(學徒)購買工傷保險,明確企業和院校在意外事故中承擔的責任。另外,企業需要結合教學計劃,精心安排學生(學徒)工作崗位,合理分配生產任務。
按照經濟學原理,政府行為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堅持政府為主導,出臺相應的合作、激勵政策,形成滿足企業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動力機制,使校企合作能夠長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根據不同的汽車企業文化、市場需求和校企合作的驅動力,建立“自建為主、系企一體”“共建、共享、共贏”“不為我有,但為我用,前廠后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內外資源科學整合與持續優化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群,針對學生個體,有目的的為學生提供不同模式、不同手段的培訓。
(1)構建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全面對接職業崗位需求的機制。專業設置要對接職業崗位需求,組織制訂中、高職院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教學標準,開展專業動態響應機制與實施路徑的研究。
(2)建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發布制度。推動汽車行業和當地區域試行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制度,將需求發布制度納入對市(州)、縣政府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督導評估指標。
(3)鼓勵企業參與辦學,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企業發布人才培養年報,展示教育成果;建立校企協同機制,統籌資源配置,學校與企業建設產教研協同基地。
(1)加強“雙證融通”改革力度。“雙證融通”是我國目前高職教育的一種理想培養模式,就是學生通過在校學習,畢業時既能拿到學歷證書,又能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融通了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實現“一教雙證”。“雙證融通”的改革,滿足了企業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市場、用生產倒逼學校,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目前,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可以考的證有:汽車維修管理師高級專項職業資格、汽車配件營銷師高級專項職業資格、汽車碰撞修復師高級專項職業資格、汽車估損師高級專項職業資格、二手車鑒定評估師職業資格、售后服務管理師汽車4S店經營管理師及汽車運用工程師等。
(2)促進職業教育內部銜接,統籌協調中高職教育內部關系,促進“縱向貫通”,明確中高職教育銜接內容。一是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教育協調發展;二是實現“普職滲透”,拓展學生發展途徑,為學生提供學歷提升和專業技能培養二合一的教育和培訓平臺;三是推動落實中職與高職教育順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完全學分制、彈性學制管理模式,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完全學分互認機制,使“學分”化作轉換的橋梁,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3)推動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2014年,國務院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推動以學生就業為根本,立足服務區域經濟,以大學生“雙創”能力發展為核心,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貫通人才培養環節為重點,著力推進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
現代學徒制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發展水平,歸根到底取決于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因此要著力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可以定期舉辦教師的國際化培訓,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胸懷的教師。加強對新進教師的規范化培訓,幫助新進教師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幫助新進教師掌握教學規范與技能,為新進教師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實施“雙師型”教師與業技術職務和崗位標準,實施骨干教師培訓計劃,提升專業教師能力水平。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讓社會、企業對高職院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高看一眼,厚愛一點。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始終堅持改革,下大力氣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