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瑩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 北京 100029)
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國古典文學中(特別是詩詞)有諸多作品文風含蓄委婉、主題隱秘幽深。在教學此類課文時,只要將這類文本置于相關文本群中,互文性閱讀便顯示出得天獨厚之優勢,它可燭影出作品的隱含之意,幽深之味。如我們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送別詩的“畫中有話”的特點。我們適時補充一首《山中送別》,兩首詩讓學生多種形式誦讀,想象畫面,在說一說,議一議中,教師引領學生發現規律,詩句中有畫面描寫,同時有詩人對友人說的話。在孩子領悟了送別詩特色的基礎上,我們又及時補充一首盛唐的送別詩《別董大》。正是這精妙的互文閱讀,孩子們真正走進盛唐時期的送別詩,感受詩人與朋友那種不舍之情。讓學生以一種直觀、形象的視覺去發現文化傳承的密碼,讓具有文化性、具有生命性的經典意象“送別詩中的畫中有話”“潤物細無聲”般地植根于孩子心中。
《祖父的園子》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組“永遠的童年”中的課文,節選自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全篇以明快、清新、活潑的筆調詳盡地展現了祖父園子的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祖父的懷念。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這是略讀課文,篇幅雖長內容倒不難理解,根據導讀提示多讀幾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作者以敏感的心靈觀察生活,用真誠的心感受生活,用細膩的筆觸描寫生活,把“我”——一個小孩做的、想的、說的如實地寫下來。我在教學本文時并不滿足于教學這一課,因為蕭紅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女作家,在她短暫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筆者以本課教學為契機,引導五年級的孩子走進蕭紅更廣闊的文學世界,在大量閱讀中初步地、整體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風格,進而對她的文字葆有繼續探索的樂趣。是的,如果一篇課文如同一片樹葉,我們要透過這片樹葉看到它所在的枝條及大樹,還得放眼四望,看到這棵大樹背后那片廣袤的森林。基于這樣的設想,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了第七冊課文《火燒云》,回味蕭紅那樸實、自然流暢、富于音樂美的語言藝術。又選取了《呼蘭河傳》中適合用來互文性解讀的另一個關于園子的片段,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寫到“在園子里盡情奔跑、摘玫瑰花悄悄戴在祖父的帽子上,看著祖父的窘態肆無忌憚的笑。”簡約、清麗、明朗、不事粉飾的語言依舊描摹著一個自由而且生機勃勃的世界,明麗的色彩,天籟般的韻律,蕭紅就是這樣淺淺地娓娓道來,顯示了作家對于生命的熱愛與癡迷。讀著這樣的文章,孩子們更深切感受作者兒童般率真、天然的語言,明凈澄澈,沁人心脾,一定對蕭紅童年的美好時光充滿憧憬,一定對她的《呼蘭河傳》,甚至她更多的作品如《小城三月》《牛車上》《曠野的呼喊》有了閱讀期待。
現行人教版教材多以專題組織單元,如,第四冊第四組課文專題為“動物”,圍繞主題選入的課文有老舍的《貓》,也有他筆下的《母雞》。這兩篇文章都是感受老舍語言特色的極好范本,引導學生潛心研讀,重點體會字里行間作者傳遞的情感信息。在理解作者更喜愛小貓時,教師適時鏈接老舍《養花》中的片段描寫。在對比閱讀后,學生發現這么愛花的老舍先生居然縱容他的小貓。真是愛貓之深。為了充分體會作者語言的魅力,老師將《母雞》也融入本課的教學,重在讀中體會,感悟作者的語言特色。讓這些文本形成水乳交融的互文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相互生輝,讀一文與讀一人,在不斷穿插中有機整合。學生通過閱讀同一作家筆下不同的文章,讓學生對他的語言的了解也更加充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僅僅局限于文字文本,凡是與課文教學相關的一切資源都與課文構成了互文關系,教師有責任充分挖掘與課文相關聯的信息,不斷吸納、補充、擴展文本以外的因素。在教學中常用的相關媒體錄音、視頻、圖畫等都屬于這種情況。由于這些視聽資源具有直觀性、立體性等特點,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只要是適合的、有效的,我們盡管恰當運用。比如教學《觀潮》時與新聞紀錄片中的一段相關視屏進行互文參讀,幫助學生體會潮來時壯觀的場面。在教學《頤和園》時,可展示頤和園中長廊的精彩畫面讓學生直觀領略到中國繪畫的魅力,長廊的獨特之處。但是,這樣的運用只能適可而止,切不可過度。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將它們結合起來解讀研究,可以帶領學生沉入多重文本營造的厚重語境之中,走進更廣闊的文學乃至文化空間,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