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城關鎮中心學校 青海 大通 810102)
所謂有效教學,指的是利用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得以應有、預期的提高與發展。首先,課堂教學是學生得以發展的基礎,不但包括課堂上的空間與時間,更包括了教師對其的組織與指導;其次,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是學生的發展。另外,預期的發展具體是教師從課程的標準出發,充分結合學生與教材的實際,預設任務和目標,并努力將其實現;最后,應有的發展,指的是從不同學生的特長、能力等基本條件出發,具體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要有能夠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從而保障語文課堂整體的有效性,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目標要明確,對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必須要做到明確。
(2)目標要有依據,明確的教學目標定位,要建立在對教材價值的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
(3)目標要具有科學性,教學目標的明確,應該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科學合理的制定目標。
(4)目標要做到適量,不能寬泛的設定目標,要有重點、有選擇進行設定。
在有效性方面,語文教學與教學方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是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
(1)教師通過對課堂閱讀教學的充分利用,積極培養并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這就是說,要做到課堂內外的充分結合。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使學生在學到課外知識的同時,更掌握一些探索與學習的能力。此外,還在于學生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攝取,養成閱讀和學習的興趣:①學習前提前預習,設置懸念。②在課中設置疑問,展示教學成果。③課后進行總結,對知識進行延伸。
(2)設置有效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更有利于學生培養開放性思維,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使學生對文章有更高的探究及理解能力。由此可見,課堂有效性的提升,在于教師進行能夠引導學生思維、有效的問題的設置。
(3)取長補短,組織學生實行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時,一般都會有遇見問題的情況,學生在對問題思考后沒有進展,該怎樣進行取舍,是退縮不前。向教師進行求助,還有與其他學習伙伴進行討論,在合作的前提下,實現共同提高。這一點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合作學習”的理念能夠使學生把心中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到解決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工作正是對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行培養。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要勇敢發言,更要學會聽取其他同學的思路,這有這樣,學生的參與過程才能得到質與量的雙重提高。才更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課堂上,事實上存在著很多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習新知識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舊知識是學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學生通過對以往知識的挖掘,自主學習,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自行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展示的空間,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點撥,使學生在練習中發展、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一些有較強實踐性的課題,應注重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提醒、提高。
(4)運用策略,達成目標。小學課堂中經常用到的是活動性策略。具體方法為:利用動手、制作、試驗等活動,使學生初嘗成功與失敗,然后完成學習的任務;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創新活動、認知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與特長。
教學過程中的有兩個關鍵詞:“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整個過程可以理解為,“精心預設”通過課堂“自動生成”的過程,整體的價值在于“動態”。由此可見,必須要強調過程,克服過程中存在的低效性,除此之外,我們更加重視在“調控”與“活動”中是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讓對知識的探索成為課堂中教學的主旋律。
(1)對素材進行挖掘,設置生動問題。作為思維起源的情境問題,課堂學習一般都是一定懂得問題而進行的,在發現問題的環節上要保證學生一定的主動性,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同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實驗操作、激發矛盾、做游戲等。
(2)把活動作為載體,積極開展活動化有效教學。利用參與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這說明,學生獲得能力與知識,應在老師的輔導與激勵下,從自身的內化活動中表現出來,但是如果要實現真正意義上學習過程的內化,就必須實現教學活動化的主動獲取與發展。由此可見,活動化教學是教學有效性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
(3)過程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目標。讓有效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滿足心理認知需要的過程;成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建構,感悟數學,個性發展和生命意義的過程。
總而言之,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做到對課程的提前準備,對課程預期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定了解,在課堂中合理把控,從不同學生特點出發,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