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江蘇省高郵市秦郵實驗小學 江蘇 高郵 225600)
1.1 加強整體把握,重視精讀教學,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質。自《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整體把握”之后,人們對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格外重視。在教學模式的建構中不能淡忘整體、割裂文章只抓重點。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本表達的思想,更要根據語境揣摩含義、闡發文本內容,研究表達形式等,這才能體現閱讀教學中整體把握的內涵和價值。在對文本正確整體把握的同時,注重部分教學,加強精讀教學。精讀教學中要選準訓練點,進行范例教學。選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重點和語言表達上具有某種規律性的內容,抓點帶面、點上用力、點上突破。選準的范例要抓住不放“打井出水”,其余的則可以簡約了解、自讀自悟。這樣感悟積累、品味情韻、形成學法,并向略讀和瀏覽推廣應用,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質。
1.2 開展綜合性學習,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教學模式的重構中要“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課內外的結合體,綜合性學習的結合體,因此要開拓和開發利用課堂資源,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1.3 正確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保證情感、態度、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標準提倡個性化閱讀、多元解讀,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但有的新課改下的課堂卻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學生似是而非、甚至曲解文本本意,不敢把握閱讀導向,以為會妨礙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這樣不僅不能正確理解文本內容,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證情感、態度、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究其根本是不能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
1.4 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模式的重構中要處理好預先設計和課堂生成的關系,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教師應在因勢而導、交流互動、順學而導的過程中,注重生成,建設一種充滿活力、開放的閱讀教學模式。
現在的教學形式,還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學基本在課堂上完成。教師應拓寬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滿足學生體驗式學習的需求。比如入學教育課,學生一進學校,上第一節課,就被關在教室里,手背后,身坐直,聽教師講該怎么聽課、怎么讀書、怎么寫字,完全是一種告知式的教育。能不能變成體驗式、參與式的?美國一位教師上入學第一課,創設了給新生讀圖畫書,然后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四處尋找書中主人公的情境,使新生在入學第一天就接觸到閱讀,還了解了校園環境,認識了校長和許多部門的教師。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其實上課沒必要都在教室里,圖書館、紀念館、展覽館、大自然都是學習的課堂。
聽、說是語文學習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聽和說都是須臾不離的。教師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一個人聽的能力直接影響到他學習的質量和成績。一些學生在小學成績優秀,升入中學卻漸漸掉隊了。這是為什么?不會聽課、不會做筆記是重要原因。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聽記的能力,可以從聽寫詞語、句子著手。聽寫詞語、句子,不能只是聽一個寫一個,要逐漸增加難度,聽兩個寫兩個,聽幾個寫幾個,聽一段話寫出要點,培養專注地聽的能力、記憶力及聽后能抓住要點記下來的能力。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論一堂課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與缺憾在所難免,在教學中通過其他教師以及學生的評議、自身的總結中反思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由于當時自己緊張所致,語言表達失誤還是操作失誤?是自己這方面知識欠缺或技能不過關?是由于自己在教學設計中本身出了問題,而自己當初并未曾意識到?是自己的教學理念滯后,未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還是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從學生的學習方面看,更是對教學狀況的很好折射,及時與學生對話、溝通、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調整和改進教學十分必要。在課堂上,從學生茫然、無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學方式上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控教學行為。從學生的作業或試卷上用語書寫不規范或有誤,有的可能是根本不會,有的可能是一時疏忽,那么就有必要進一步追問:是什么導致了他的“失誤”?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深?認真剖析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不論從知識掌握方面或是思維方式的優化方面進行認真細致的反思,都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很好地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