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貴州 貴陽 550001)
語文作為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它是文化的載體,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作為所有學科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瑰寶,其教學質量對于學生學習古人思想,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創新古詩詞語文教學方法已經成了必然趨勢。而這一立足點應當是對學生的引導教育,只有學生融會貫通,借助古詩表層內容,逐漸讀懂古詩詞,這個教學才是真正積極有效的。
1.1 借助標題推測內容。題目是詩歌的眼鏡,它蘊含著諸多信息,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是詩歌鑒賞的最好切入點,分析標題就成為了讀懂詩歌的首選策略之一。
例如《登高》,從題目中可以看出,詩人的身處地為“高處”,動作為“登”,登上高處看到的景象就應該是開闊的,以此推測出詩歌可能寫的內容。
1.2 知人論世熟悉作者。詩歌是為了抒發感情,不同時期的不同詩人,同一詩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就算是書寫同一個內容,詩人的感觸也是不同的。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詞作前后期的不同風格。“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經歷、風格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閱讀時要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
1.3 閱讀注釋幫助理解。詩歌的注釋有的介紹背景,提示詩歌的思想內容;有的介紹作者,暗示寫作風格;有的是對相關詞句的解釋,幫助讀懂詩歌,或者是暗示手法。這些都是讀懂詩歌表層意的關鍵。
1.4 分析重點詞語讀懂詩歌。讀懂詩歌的重要依據是詩歌的主體內容部分,在主體部分中,很多詩會使用意象,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往往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態度,因此對意象進行分析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如《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代表離別,“曉風”特點是凄冷,“殘月”也有分離的意味,這一句就營造出了凄清孤獨的離別氛圍。除此之外,詩歌中還有一些修飾限定性的詞語能暗示詩歌的情感,還有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字詞。如《涉江采芙蓉》中的“所思在遠道”,“思”字就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是思念之情。通過對這些重點詞語的分析,能幫助學生很快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進而讀懂詩歌的表層意。
真正的中國詩歌是曼聲長吟、淡泊寧靜、氣韻內斂而儀態萬方的,而唯有吟誦才能將中國詩歌展現得淋漓盡致。沒有吟誦,對古詩文的整體神態、韻味、風格的理解也很可能是偏誤的。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讀懂古詩詞必須改進教學策略,在第一點的基礎上強調吟誦,真正讓學生讀懂詩歌內涵。
吟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促進記憶;感受母語文化的魅力。所以學習吟誦是體會中國詩歌最好的辦法。但吟誦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將詩歌吟誦帶入課堂中,結合課堂已有的條件,通過多媒體來配上一些符合古詩詞情調的音樂,定會調動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真正的美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擁有文化自信,更加熱愛祖國。
最偉大的作者,是用他的生命來寫他的詩篇的,是用他的生活來實踐他的詩篇的。所以每首古詩詞都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為了能夠讓學生們達到真正理解的境界,老師們需要為學生們設計一些與所教古詩詞相匹配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教會學生去體會古詩詞中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且要讓學生主動去挖掘古詩詞中的深刻內涵。比如說李白的《蜀道難》,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一些蜀道的圖片,讓學生們通過圖片了解到蜀道的險峻,從而體會到蜀道之難,并通過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去體會到攀登蜀道的艱難,從而領悟到要勇敢面對人生道路上的艱難并不斷克服困難的精神等道理。
同時,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大都來自于現實生活,只有將情境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才能夠強化學生對古詩詞中內容的把握,感受作者思想的心情,促進學生情感內涵的提升。
生活不只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人民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大量的優秀古詩詞作品,為我們當代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今,學好古詩詞不僅是為了提高在高考中的分數,更多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以引導學生切實“讀懂”古詩詞,其中,由已知推未知是一種值得借鑒與應用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