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溪
(成都鐵路衛生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計算機課程是我國中職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中級職業院校各個專業所采取的教學教材相同,學習內容主要以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互聯網、Word、PPT以及Excel為主,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計算機應用能力,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基本就業需求。
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所關注的教育重點集中在學生的專業課學習以及專業技能方面,而諸如計算機課程等具有普適性的課程而言卻相應的缺乏關注。正因如此,多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在教學模式上均存在單一性的問題。在多數職業院校當中,計算機課程的開展模式主要以教師使用PPT講解,學生實踐操作為主,且不同的專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標相同,缺乏針對性,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始終無法提高,且學生所獲取的計算機知識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缺乏實用價值。二是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所在生活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決定了學生在進入職業院校之前的計算機水平。生活于城鎮區域的學生往往接觸計算機的時間較早,基本熟悉了計算機的操作,并能夠熟練完成打字練習。而生活在偏遠地區及農村地區的學生則接觸計算機的時間較晚,且自身的接受能力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計算機的應用和操作。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計算機教室忽視了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沒有采取分層、分群體教學,則會導致信息化教學無法有效的開展。三是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多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依然局限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灌輸方面,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并不是為達到學習一門新技能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迎合考試需求。四是評價體系的問題。在對學生的計算機學習狀況作出評價時,多數職業院校的評價方式存在單一性的問題,即以成績高低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基礎,并不會將學生的日常表現及其在計算機課堂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視為評價學生的內容。
信息化教學指的是將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技術與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化教學的最大優勢集中在教學資源的應用上,其不僅具有共享式的豐富教學資源,更能夠擺脫傳統教學中的諸多限制因素,從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推動之下,具有共享特征的教學資源平臺也逐漸建設完成,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均能夠從教學資源平臺中尋找到自身所需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
在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影響之下,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需要堅持“混合式”的基本原則,即采取“取其精華”的方式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好的一面保留下來,并融入信息化理念和技術,改變學生及教師在課堂當中的地位,將課堂真正歸還給學生,而教師則從側面角度、客觀角度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
在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時,計算機教師首先需要在課程設計中體現信息化的理念。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搜索,并根據教學目標及課程安排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達到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質量及效率的目的。其次,職業院校方面需要為信息化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以及專業計算機設備的應用,并更新計算機控制系統和軟件,確保教師可以使用終端設備實現對課堂整體的控制。此外,職業院校需要建立獨立的網絡學習平臺。網絡學習平臺的主要作用在于學習資源的分享和傳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下載所需的學習資源,上傳課后作業等,而教師則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完成對課后作業的實時評價以及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最后,職業院校需要大力完善計算機課程評價體系,要擺脫傳統教學理念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既要確保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又要確保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同時,學生的學習態度及進步情況也應當成為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學生做出最為客觀的評價。
綜合來看,信息化教學模式與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之間有著較高的契合度,計算機教師需要積極探究二者結合的有效方式,應用現代化教學理念,推動教育改革的開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